劉備投江結人心
劉備這個織草履草席出身的,雖說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因年代已久,查無可考,即使是真的,也沒有給他留下什麼。他少孤,與母親一貧如洗,隻好以販履織席為業。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層平民百姓,為什麼能崛起於群雄之上,成為鼎足三分的一代梟雄呢?雖說有英雄造時勢等原因,但從其本人來說,是因他最懂得“攻心”之妙用,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攻心”戰略家。
他團結部下,重在“攻心”:他以義結關、張,食則同桌,寢則同席,三人桃園結義,誓同生死,故使雲長不為曹操的封高官贈厚金所收買,翼德始終拚命為之血戰沙場;曾二易其主的趙子龍,劉備一見便對他推心置腹,子龍感其誠,從此赤膽忠心追隨他;諸葛亮因感其三顧之隆情厚意,才離開隆中為之驅馳,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對待百姓,也重在“攻心”:他初任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他救徐州而三讓徐州,故深得徐州百姓的愛戴。他駐軍新“,政治一新,百姓稱頌他:“新“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因而取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曹操追擊,他棄樊城奔襄陽,兩縣百姓誓死跟隨,他擁民眾數萬,一日僅行十餘裏,有被俘的危險。有人勸他“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泣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後來劉備取蜀,也采取“攻心”戰略,即以結民心為先。正因劉備處處以百姓為重。又以恩義結將相之心,故人心歸之,願為之效死。“得人心者昌”,這便是劉備之能成大事的關鍵原因。
劉備要“投江”是出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
江”的故事。曹操將攻樊城,劉備自忖不敵乃棄樊城奔襄陽。並派人曉諭百姓: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兩縣之民,齊聲大呼說:“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位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劉備於船望見,大聲說:“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
對此,曆史學家毛宗崗夾批說:“或曰,玄德欲投江與曹操之買民心一樣,都是假處。然曹操之假,百姓知之;玄德之假,百姓偏不以為假。雖同一假也,而玄德勝曹操多矣。”說劉備投江是假,且假得很巧妙,使人不知其假,是遠勝過曹操。毛宗崗可說是知劉備者,但隻看到劉備假的一麵,而不看到真的一麵,也不能說是盡知劉備者。
劉備投江,有假有真。劉備是個梟雄,他的感情不可能如此豐富,意誌也決不會如此脆弱,看見老百姓“遭此大難”而要投江自殺。他的這種假動作顯然是為結民心,他一裝投江,便使“聞者莫不痛哭”,取得荊州士紳、百姓的擁護。說他對百姓“遭此大難”也無動於衷,也不對。在三國群雄中,劉備是比較愛民的。他任安喜縣尉,“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第二回 )治理新“時,“軍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稱頌他:‘新“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第三十回)他攜民渡江後,曹軍也跟著追來,眾將勸他暫棄百姓使能輕裝早奔江陵,劉備泣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他擁著民眾數萬,緩緩而行,甘冒被俘的危險,由於劉備懂得“舉大事必以人為本”,故能愛民。盡管劉備愛民有其假的一麵,但其愛民真的一麵,雖說是有限度的,可是在那殺人盈“、殺人盈城的時代,是值得肯定的。劉備之得人心在此。
劉備遣人為留人
劉備據汝南,聞悉曹操出征河北,乃引兵乘虛襲許昌。曹操聞訊,立即回師殺回,劉備大敗,眾將拚死相救才得逃脫。劉備敗軍不滿1000,狼狽而奔,至漢江暫令安營。士人知是劉備,奉獻羊酒,乃聚飲於沙灘之上。
劉備長歎說:“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隨劉備。備之命窘,累及諸君。今日身無立錐,誠恐有誤諸君。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眾皆掩麵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