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第三十六計善於攻心(2)(1 / 2)

雲長勸說:“兄言差矣。昔日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數敗於羽,後九裏山一戰成功,而開創百年基業。勝負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誌!”這便是劉備遣眾將的故事梗概。

劉備在兵敗勢危之際,正需人支持,以渡過難關,他本應向眾人做些思想工作,說些“道路曲折,前途光明”之類的話,以鼓勵大家不怕挫折,重新振作,去爭取勝利,但他不是這樣,反而唉聲歎氣,叫大家棄己去投明主,以求功名,這確是難於令人理解。

這是否劉備已英雄氣短,壯誌消磨,從此解甲歸田,不圖大舉,或者是劉備真的認為自己不行,為愛惜眾將的前程而將之遣散,使他們另投明主得遂其誌呢?

這兩種想法,都沒有看透劉備葫蘆裏的藥。劉備是既不灰心喪氣,也不想遣散眾人。而他之所以遣眾人,是知道:在這兵敗將亡之際,去哀求眾人跟己,不會激起眾人留戀之情,他從責己惜眾人出發,去遣眾人,這使眾人知劉備愛己,眾人必感激而不願離去。兵書有說:“將欲取之,必先舍之。”劉備是個沙場老將,深懂得這一策略之妙用,故能翻新出奇,用來禦人,這又是劉備禦人術的創新。雲長跟隨劉備多年,卻摸不透乃兄心事,竟苦口婆心相勸,確有點牛頭不對馬嘴。

倒是千餘年後的毛宗崗對劉備的心事了如指掌,他在三十一回評語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劉備與眾將聚飲沙灘之時,惜眾人,遣眾人,正所以留眾人也。亦如舅犯從重耳歸晉國之時,辭公子,別公子,正所以要公子也。遣之而其心愈堅,辭之而其心愈固。一是患難方深,一是安樂將至,一是以君慰臣,一是以臣結主。雖是兩樣局麵,卻是一種方法。”

曹操以“義”服人

曹操為報父仇攻徐州、徐州牧陶謙勢弱難敵,便通過孔融請得劉備率兵來救,曹操因張邈、呂布襲兗州,乃同意劉備的和解回帥救兗州。陶謙和徐州百姓深感劉備相救之恩。陶謙以年邁無力保徐州,乃讓位給劉備,劉備堅辭說:“孔文舉令備來救徐州,為義也。今無端據而有之,天下將以備為無義之人矣。”陶謙推讓再三,劉備總是不受。陶謙病危,又堅讓徐州,劉備又堅辭。

陶謙死後,眾軍舉哀畢,即捧牌印交送劉備。劉備固辭。次日,徐州百姓,擁到府前哭拜說:“劉使君若不領此郡,吾等皆不能安生矣!”經關、張再三相勸,劉備乃許權領州事。

劉備如此再三堅辭,最後還是“權領”,是真還是假?

說劉備辭徐州是真也真。劉備救徐州是為義舉,如果陶謙一讓便接受,豈非為圖徐州而來,徐州士紳、百姓如不明真相,將議會他是乘人之危而奪之。這樣,人將不服,人心不服,徐州將難守得住,得了徐州也將失之。

說劉備辭徐州是假也假。劉備是不甘心於人下的人,他投曹操,算計圖之;奔袁紹,是權宜之計;依劉表,暗結民心以聚眾,入川支援劉璋,取而代之。劉備為人如此,難道送到口的肥肉(徐州)不吃:且劉備當時隻有平原彈丸之地,難以容身,現在有了偌大的徐州,豈有不要之理?而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堅辭徐州,並以“義”標榜,實是為結徐州人心,當徐州百姓擁擠到府前哭拜、哀求,表示對他衷心擁護時,劉備終於“權領”了。所謂“權領”隻不過是掩飾前之堅辭,是“實領”之謂也。“辭之愈力受之愈穩”,劉備是深心人有此算計,人自不知罷了。

劉備的禦人術

劉備病危時,孔明等泣拜於地下說:“願陛下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劉備令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扶其手,說:“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說:“有何聖諭?”劉備泣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無措,泣拜於他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畢,叩頭流血。

劉備托孤的話和孔明信誓旦旦之言,並非作者的虛構,而是史有其事。後人對劉備托孤的話頗有異議,並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曆史學家孫盛指出:“苟所寄忠賢,則不須若斯之海;如非其人,不宜啟篡逆之塗。是以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托孤之謂。”意思是說,如果認為所托的是忠賢之人,則不必說這種話,如認為所托非人,說這種話就會給他作為篡位的借口。這種詭偽的語言,托孤是不該說的。孫盛所謂“詭偽之辭”是指什麼,他沒有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