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崗評點則說:“或問先主令孔明自取之,為真話乎?為假話乎?曰:‘以為真則真,以為假則假也。’欲使孔明為曹丕之所為,則其義之所必不敢出,必不忍出者也。知其必不敢,必不忍,而故令之聞此言,則其輔太子之心不得不切矣。”
以上兩種分析,乍看似有一定道理。但細加研究,實屬道學家之言,都沒有猜到劉備的靈魂深處。
劉備“君自取之”的活,是否出於其肺腑之言?筆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所謂“禪讓”之事,在我國原始社會裏也許有之,如、禪位於舜的傳說。但進入階級社會後,曆史上是沒有哪一個君主是會心甘情願讓位於他人的。三國時代,出現的獻帝禪位於曹丕,曹奐禪位於司馬炎,隻不過是曹丕、司馬炎借禪位之名以欺天下,其實是血腥腥的、赤裸裸的篡位,《三國演義》對這兩次“禪位”已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而劉備是否有例外?不!劉備為了使其子劉禪能順利繼位,早就費盡心機做了安排。劉封是他的養子,此人英勇善戰,其才幹勝劉禪百倍,且觀劉封一生,是忠於蜀漢的。“知子莫若父”,劉備是深知阿鬥這個庸才遠非劉封的對手,他擔心劉禪繼位後劉封不服而為亂,便借故殺之,免使有後顧之憂。在他臨死前,對輔政大臣的任命也是煞費苦心的。他的托孤大臣不隻是孔明,還有李嚴。李嚴是原劉璋部隊的頭頭,是時任尚書令,地位僅次於丞相孔明,在蜀漢中自成一係,具有一定勢力,任用他為輔政大臣,可以牽製孔明。可見劉備既不願把劉家天下讓給別人,對孔明也不盡信任,但他為什麼說君自取之的話呢?劉備認為孔明才智十倍於曹丕,輔佐劉禪是勝任的,他最擔心的是“君自取之”。他知道阿鬥是個庸才,今後大權必落在孔明手裏,孔明要取而代之易如反掌,如果孔明真的這樣做,他不說“君自取之”,孔明也能取之。所以,他先聲奪人,以“君自取之”對孔明提出的警告。這使孔明聽了嚇得“汗流遍體,手足無措”,迫得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發誓效忠劉禪。
劉備的禦人術愈出愈奇,確不愧稱世之梟雄。
心戰為上
孔明因蠻王屢侵邊界,為安定後方以利北伐,乃決計南征。在與馬謖談論征蠻之策時,馬謖說:“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定之,明日複叛,丞相大軍到彼,必就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眼其心足矣。”孔明歎說:“幼常足知吾肺腑也!”這是說二人不謀而合。孔明乃決定南征的戰略是:心戰為上。本來南人叛亂,派一大將討之便可平定,但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非攻心不可,而攻城易,攻心難,這就需要孔明親征。故他不怕艱苦,“五月渡滬,深入不毛。”對孟獲七擒七縱,最後這個倔強、頑固的蠻王終於心服口服,垂淚對孔明說:“丞相天威,南人不複返矣!”孔明乃歸還所奪之地,令孟獲永為洞主。從此,孟獲和其宗黨以及南人無限感激,終孔明之世,南人果不複返。
孔明攻心以撫蠻,這確是安蠻上策。在我國曆史上,或因高壓政策,或因掠奪過甚,或因有人挑撥,我國各族之間經常發生摩擦,當矛盾激化時往往訴諸戰爭。而封建統治者,隻靠武力進行鎮壓,為使叛亂的少數民族屈服,在戰爭取勝後隻能分兵駐守,設官統治。駐兵則要征收糧餉,收糧餉必加重人民負擔;設官則要用法,用法而刑獄滋擾,人民必怨,這就潛伏著新的矛盾,終會有激化之日。
故民族之間戰爭永無息期。孔明南征得勝後,不駐兵,不設一官,不占寸地,仍由南人自治。不僅孟獲心服,南人亦感恩戴德,正因心服,故南人不複返。不再動一兵一卒而邊境安寧,民族和睦無間。前後兩種民族政策相比,始見孔明攻心之效,方知孔明禦人術之妙。
一個領導者應具有兼愛天下的胸襟。要依循適當的原則,以達成共存榮。人類的利害是相通的,能做到愛人如愛己,愛他國如愛祖國,才會使世界幸福和平。身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更應徹底實行兼愛,切忌投入過度的競爭中,要依循適當的原則,以達成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理想。具有仁慈心胸的領導者,才能得到部屬的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