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沒有誰能獨自成功(3)(3 / 3)

經常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督促自己再努力一些,如果你能在公司的發展中不掉隊,那你實際上也就獲得了成長!

如果你不幸掉隊了,除了別人的憐憫和安慰之外,你將一無所得!千萬不要埋怨,不要慨歎命運不濟!命運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坎普頓曾經說過:“你怎樣對待命運,命運也將怎樣對待你。如果你認真地付出了,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你對命運敷衍了事,命運也會跟你開一些惡意的玩笑。”

第八節凡事采取合作的態度

因為我們的分工精細,每個人的工作崗位都不同,所以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和其他部門或同一部門的不同成員之間有所接觸,不同崗位的工作性質、內容和操作流程都會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個人,其性格、處事的方式也有所區別。如果對這些不熟悉,那我們工作起來就有可能處處阻滯,無法順暢、快捷地把事情辦好。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除了平時要盡量多了解、熟悉其他部門,其他工作崗位的工作性質、內容和流程之外,實際工作中還必須多做些溝通、交流,抱著合作的心態,多理解別人的苦衷,多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這樣的話,工作起來就會事半功倍了。

比如,開發一個國際性的項目,可能得由許多個國家的團隊組成。這時,如何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就顯得非常重要。隻有多方相互尊重、凡事采取合作的態度,多協調、多溝通,才能做到。有時候還要舍得犧牲自我的局部利益。當涉及甲、乙、丙三方合作討論建議或提案的時候,有些在甲方看來是非常合理的,在乙方看來卻是完全錯誤的,而丙方卻不置可否。這種對與錯的衝突表明:一定是溝通出了問題,或某一方經驗或能力的“欠缺”。這在周期長的國際性項目開發中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就不能硬來,也不能硬壓硬頂,應多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和理解,凡事采取合作的態度,大部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有一位記者,曾在新加坡的一所小學采訪,當問及該小學的校長“您辦學最注重什麼?”時,這位校長回答說:“教孩子理解別人,凡事與別人合作。”為此,社會心理學家多伊奇提出了一種理論,當一個活動的目標和手段是參與者積極地相互依賴時,最可能產生合作關係。為此他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學習心理學概念課程的孩子分為5人一組,共10組,給每個組提出兩個問題去解決。其中5個組是合作組,他們是作為一個組來評分的,即每人分數一樣,這樣一來,這個組的成員有著共同的目標;反之另外5個組是競爭組,他們每個人的分數是按個人的成績分別評分的。結果表明,合作組成員表現出更大的相互依賴感、更密切的合作關係。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赫華斯博士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也認為,事業的成敗在於人品的優劣,他把與同事真誠合作列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與人合作”列為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合作對人的發展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如情緒的成熟,順應良好的社會關係,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對他人和社會基本信任的態度,樂觀主義的精神等。所以心理健康的一項基本的指標,就是個人建議和保持與他人合作關係的能力。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在要求人們進行激烈競爭的同時,又需要人們進行廣泛的、多方麵的交流與溝通。正因為競爭更多了,所以需要更多的合作。其實這兩點並不矛盾。比如一個廠家要和另一個廠家展開殘酷的競爭,它就必須和它的原料供應單位、新技術科研開發單位、銷售單位等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係。因此說廣泛意義的競爭恰恰需要密切的合作做後盾。

在生物學裏,單細胞的生存率是很低的,多種細胞在一起,才能進行營養的互相滲透,變得穩定、有規律地進行新陳代謝。所以說,凡事采取合作的態度,多溝通、多交流,不但在團隊內部能形成活力,更能用來與對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