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句聽起來讓人感到多麼辛酸的話。可以想象,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一個以舉國體製運作奧運爭光項目的體育大國,如果在奧運賽事上有所缺席,無論如何是丟麵子的事情。明知無望的他們,卻不得不帶著領導的重托出現在雅典。可是,為了堅持“一個人的戰鬥”,對於李雪梅本人來說,12秒21的成績更像是個恥辱,像一個事先就排演好的悲劇。
田徑是最能代表“更快、更高、更強”競技水平的項目,中國隊還往往隻有摻和的份兒,這才是最可悲之處。而中國體育要從體育大國成為體育強國,起決定作用的隻能是拒絕個人的戰鬥,拒絕個人的比賽!
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出征之前,李雪梅表示:“這是我運動生涯中最艱難和最尷尬的一次出征!”李雪梅是女子100米跑亞洲紀錄保持者,曾經被冠以“亞洲女飛人”稱號,但由於久受傷病困擾,在九運會之後退出了田壇。但是因為近年來國內在這一項目上斷檔,為了參加雅典奧運會比賽,李雪梅竟然拖著有傷的腿再次複出,而這時她已經因傷停訓兩年。
李雪梅失敗後,其主教練張容偉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說:“雪梅在奧運會上被淘汰是很正常的,29歲的她是拖著傷腿上場的。這樣尷尬的情況,折射出中國短跑的無奈,讓一個不能上場的人上場,隻是因為沒有新人可以代替她。”張容偉說:“可能不知道內情的人會指責雪梅,怎麼才跑出12秒21的成績?其實,在李雪梅出征之前,就因傷停訓兩年多,因為國內沒有湧現出短跑新人,隻得帶傷複出,成為唯一達到奧運會參賽標準的人。她是為了國家,硬著頭皮去參賽的,所以無論成績如何,都不該責怪她。”
是的,一個為了國家出征,為了讓中國隊員出現在賽場上的運動員,雖然她最終失敗了,我們又能憑什麼去責怪她呢?要責怪,隻能責怪我們後繼無人。
李雪梅失利後,張容偉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他說,自己考慮得最多的不是自己愛將的得與失,而是中國女子短跑後繼無人的問題。他說:“中國搞短跑的注冊運動員隻不過一二百人,這個數字僅是美國一個大學短跑俱樂部的人數。現在距北京奧運會隻有4年,我們要想在田徑上有所突破,必須從基礎抓起,時間緊迫,任務艱巨。”
毋庸置疑,張容偉的話是令人深思的。李雪梅、姚明等人無疑是名副其實的運動健將,是時代的精英。可在運動場上,光依靠某一精英是難以促成一個團隊取得勝利的,也難以使我國由體育大國變成體育強國。隻有前仆後繼,新人輩出,不斷催生新的力量,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運動精英,也才能使我國屹立於世界體育強國之林!
第五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克萊斯勒如何起死回生
美國三大汽車廠商之一的克萊斯勒公司曾經瀕臨破產的邊緣,但在傳奇人物艾柯卡的領導下起死回生,成為業界的經典範例和不朽篇章。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其中團隊所發揮的作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挽救危難的過程中,艾柯卡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建了一個高效的團隊,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最終使克萊斯勒公司重新振興。
我們來看一下艾科卡是如何做的。
艾科卡於1970年當上了克萊斯勒總裁。此時,克萊斯勒前景非常黯淡。艾科卡一到任,公司財務部門便向他彙報了這一季度的報表,報表內容顯示:第三季度的虧損已近1.6億美元,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艾科卡又到各部門了解有關產品、銷售等方麵的情況,同時組建新的領導班子。
正在這時,能源危機衝擊了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幾星期內,汽油價漲了一倍,到處都能看到排隊買汽油的人們,紐約的加油站甚至出現了混亂。一個月後,能源危機東移。到了6月底,已經很難找到一家還開門營業的加油站了。
事件造成的直接後果,便是家用小轎車、小客車、周末旅遊車、廂式車等高檔消費品一下子失去了銷路,而克萊斯勒是生產住房汽車與周末旅遊車的大戶。這次能源危機使他們能供應的周末旅遊車的引擎和底盤幾乎全部滯銷50%,在這種舉步維艱的境況下,艾科卡沒有退卻,仍堅持著使公司起死回生的偉大目標。此時,他開始了完善這個偉大目標的計劃,向政府求助。
然而這一舉動在社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社會輿論沸沸揚揚,大多數民眾投反對票,認為政府沒有必要進行什麼資助,理由是要保護自由競爭,一個公司破產就破產好了,市場體製的根本前提就是既允許成功,也允許失敗,政府幹涉經濟代價既高又無效,不如不管。此時的艾科卡可謂四麵楚歌,然而他最擔憂的還是用戶對克萊斯勒的信任度急劇下降,誰也不願從一家正在請求政府貸款而行將破產的企業購買汽車。那些願意考慮購買克萊斯勒車的用戶由原來的30%降低到了13%。
該怎麼辦呢?克萊斯勒公司是這樣做的:首先,它大張旗鼓地開展了廣告運動,以消除公眾對公司前途的憂慮。艾科卡希望公眾能明白克萊斯勒絕沒有停業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