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憑什麼取勝(3)(2 / 3)

很多企業所倡導的“王者風範,一流團隊”,就是強調集體的智慧、集體的力量,以相互協作和緊密配合,營造企業和諧健康的工作環境,快樂工作,快樂生活,道相同,心相通,力相聚,情相融,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眾人拾柴火焰高,有了集體的智慧,有了一流的團隊精神,這樣的企業何愁不能在商戰中,一路領先,百戰不殆?

靠“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的團隊精神,去贏得金色的未來。在這個火熱的夏天,意大利球員給了我們嶄新的啟示。

第九節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這首歌廣為傳唱,因為它生動地道出了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就是這一道理的最佳詮釋。無論何時,也無論何方,恪守這一原則,就會取得成功,創造奇跡。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近代史上效率最高的團隊,從管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團隊合作精神可以使任何的團隊立於不敗之地,難怪美軍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了學習解放軍的熱潮。

團結是一種強大的戰鬥力、凝聚力。淮海戰役中,一批被俘的國民黨將領被送到華東軍區解放軍官訓練團學習改造。當討論到淮海戰役國民黨為什麼失敗時,被俘的第八軍軍長周開成說是天公不作美,一場大雪,讓“國軍”的坦克、飛機、大炮等現代武器的發揮受到了阻礙。第四十四軍軍長王澤浚不這麼看,他說:“我被俘後,從沂水送到益都‘解訓團’,一路上走著走著就不知不覺掉了隊,這是為什麼,因為我被大批的民工、民夫所吸引。他們挑著、推著、扛著、抬著,送糧食、運物資,浩浩蕩蕩,絡繹不絕。他們是一路小跑一路唱,生活條件很苦,情緒卻那麼高漲。他們為什麼幹得這麼起勁?更使我感到奇怪的是沒有一個解放軍看押,民工中有人帶了槍,也是自衛武器。再看看我們國軍,一到哪裏老百姓都跑得精光,即使抓到一些民夫,也要派兵看押。抓來的民夫越多,看押的士兵就越多,能打仗的部隊也就越少。而解放軍則不然,民工民夫越多,糧食、彈藥、物資等就越有保障。想來想去,我終於想通了:國民黨失敗的原因,不是天公不作美,而在於失掉了民心。逆民者亡,這是自古以來的規律。”

解放軍的領導者在“講團結”這個方麵,絕對是以身作則,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傳奇般的回憶。賀龍和蕭克在1927年南昌起義時就認識。在長征前,他們分別和蹇氏姐妹二人(姐姐蹇先任、妹妹蹇先佛)結婚。賀龍性格外向開朗,是個出色的演說家。蕭克為人則比較內向,善於計劃,行動堅決,勤奮而認真。像這樣的生死搭檔,在當時不止一對。朱德和毛澤東,一直以“朱毛”並稱。在長征之前,許多人甚至以為他們就是一個人。在以後漫長的革命歲月中,毛澤東一直扮演著戰略家的角色,而朱德則是出色的實幹家,把毛澤東的戰略一個個變成現實。

讓我們再來看看這種合作精神在平凡的戰士之間是如何體現的。過草地的時候,紅軍已經基本沒有糧食了,個個都快餓昏了,不少戰士吃錯了毒草犧牲。吃到最後已經沒有幹糧了,要找野菜來吃,但走在前方的部隊非常自覺,不會就地挖野菜吃,而是跑到2裏以外的地方去找,因為如果前方的部隊把野菜吃光了,走在後麵的部隊就隻能挨餓。前方的部隊甚至把能解決幾百人吃飯問題的牛,留給後麵的部隊。

不用舉例太多,紅軍長征勝利本身,就是“合作精神”的最好說明。21世紀,更是一個團隊至上的時代。所有事業和成就都將是團隊精神的一種反映。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已經不大可能取得很大成就了。個人並不能編織出生活的網絡,個人隻不過是其中的一根線。我們為這個網絡所做的任何事情,實際上也都是為了我們自己。

在中國加入WTO後、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站穩腳跟,獲得發展和壯大,應對並戰勝強大的國外競爭對手,走向全球化,“團結就是力量”這一重要原則是應時刻遵循的。

第十節步調一致,才能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