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隻做分內之事
在職責清楚、分工明確的基礎上,相互之間進行協作是一個團隊的應有之義。可以說,團隊的特征更多地表現在相互協作上。
沒有成員之間的充分協作,就不能算是一個團隊,而且團隊的績效是通過充分協作來實現的。可以說,1+1>2的團隊績效是通過協作來實現的。
但在現實的企業以及其他組織群體中,更多的人把分工與協作割裂開來,隻關注分工,而不重視協作。他們以分工為名,把自己的工作範圍界定得很清楚,專注於自己“分內”的事,而對於那些“分外”的事,則不管不問;一旦被吩咐做看似“分外”的工作時,不情願的心態溢於言表,冠冕堂皇地以不屬於自己的工作範圍為由加以搪塞或者拒絕。
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個故事吧。
柯金斯在福特汽車公司擔任總經理時,有一天晚上,公司裏因有十分緊急的事,要發通告信給所有的營業處,任務很大,所以需要全體員工協助。然而,當柯金斯安排一個秘書去幫忙套信封時,那個年輕的職員卻說:“這不是我的工作,我不幹!我到公司來不是做套信封工作的。”聽了這話,柯金斯一下就憤怒了,但他仍平靜地說:“既然這件事不是你的分內的事,那就請你另謀高就吧!”
這個秘書不明白,在團隊(公司)裏,永遠沒有分外的事。有些事看似與你無關,實際上卻關聯甚密。試想如果有哪件事情沒做好,那可能整個團隊都會遭受損失。團隊遭受損失,作為團隊的一分子勢必也會受到牽連和影響。隻有做好每一件看似分外實則分內的事才能使團隊和自己雙方都獲益。
作為一個團隊,要有分工,更要注重協作。而團隊中過分強調分工、不願意多做一點“分外”工作的人,是把自己與團隊割裂開來,把自己當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而與團隊毫不相幹。他們就是那種“各人隻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
這種觀念是團隊精神的敵人。有了這種觀念,人們就會認為自己和公司隻是一種交易關係,一份報酬一份付出,從不願意在報酬之外多做一點付出。這種斤斤計較的人一開始可能隻是為了爭取個人的小利益,但久而久之,當它變成一種習慣時,這些人就會為利益而利益,為計較而計較,就會變得心胸狹隘,自私自利,從而把團隊的協作精神丟掉一邊,最終把團隊割裂開來。
團隊將是21世紀的核心工作模式。致力共同的目標的團隊通過分工協作、能力互補,最大程度地創造團隊績效,將是團隊麵臨的重要任務。
埋頭做好自己的工作、“掃好門前雪”是沒錯的,但如果隻局限於自己的門前,而忘掉團隊應有的協作精神,那是違背團隊精神的。優秀的員工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還要想想在其中工作的團隊,不能“各人隻掃門前雪”。
第二節各自為政,相互牽製
中國有句古話叫“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這句話,鞭笞的就是那些隻管自己不管他人的自私自利者。誠然,這種自私自利者是令人深惡痛絕的,但有一種比“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更為自私的行為是:“我不好,你也別想好”。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是:“相互拆台,互相攻訐”。最終落得個兩敗俱傷。
每一項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他人的努力。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獨自生存。成功是需要各自都付出行動的。俗話說:獨木不成林,一枝獨秀不是春。各自為政,隻能導致分崩離析;相互牽製,更是隻能帶來相互失敗。
有一篇微型小說寫了這樣一件事。
講的是美國的一個企業,由許多個國家的員工組成。一次,這個企業的主管,決定對美國、日本、中國這三個國家的員工實行獎勵,但每個國家的員工內隻能有一名可以獲得。
在美國員工的圈子內,他們實行了“民主”的辦法,按得票的多少最終產生了一名獎勵的得主。在日本員工的圈子內,他們通過掰手腕的辦法,看誰的勁最大,就由誰來得到這筆獎金,最後也產生了一名獎勵的得主。而在中國員工的圈子內,大家表麵上雖然都特別謙虛,但內心卻誰也不願把這筆獎金拱手相讓。於是,在內部之間就因這筆獎金產生了內鬥,有的甚至還相互告發,相互摩擦,在一個很小的圈子內搞得烏煙瘴氣。但是,這樣鬥來鬥去將近半個月,仍無法確定獎金得主。
於是,該企業的主管便隻得無奈地取消了中國員工的獎勵。最後就因相互牽製,誰也沒有得到這筆獎金,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引用這個故事並非有意貶低中國人的團結精神,但這樣的事例,在我國卻是古今皆有。著名作家柏楊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為什麼一個中國人能闖遍天下,獲得成功,而三個中國人卻不能齊心協力,共創輝煌呢?這裏麵缺乏的就是團隊精神,團隊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