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不利於團隊的八種行為(2)(1 / 3)

“不勞動者不得食”,這是人類社會永恒的真理。但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有許多人希望少勞多得,或者不勞而得。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你就要警惕:你將會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下麵是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

許多年前,一位聰明的老國王召集了所有聰明的大臣,給他們下達一個任務:讓他們編一本《古今智慧錄》,留給後世。這些聰明的大臣們工作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後,完成了一部洋洋12卷的巨著。

國王看了說:“各位先生,我相信這是古今智慧的結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們讀不完。把它濃縮一下吧!”這些聰明的大臣又進行了長期努力的工作,在原書的基礎上幾經刪減後,變成了一卷書。然而,國王還是認為太長了,命令他們再濃縮。結果這些聰明人把一本書濃縮為一章,然後縮為一頁,再變為一段,最後則變成了一句。

聰明的國王看到這句話時,顯得很滿意。“各位先生”,他說:“這真是古今智慧的結晶,我們全國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這句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這句話幾乎是每個美國人的口頭禪,意味著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就,就要做出非凡的努力。

但真切地體會這句箴言的人並不多。這從我們周圍的生活中可以看到:有多少人是在認認真真地工作?除了工資之外,又有多少人用真實的成績來衡量自己的工作?實際的情況是,很多人一找到工作就認為萬事大吉了,是否做好工作則變成另一回事了。

有那麼多人需要工作,但又有那麼多人像逃避傳染病似的逃避工作。

下麵這個故事會讓我們看到,不勞而獲的人將要付出的代價。

在很久以前,一個村莊的幾頭豬逃跑了,逃進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經過幾代以後,這些野豬變得越來越凶悍,甚至威脅經過那裏的人。幾位經驗豐富的獵人很想捕獲它們,但這些豬卻狡猾得很,從不上當。

一天,一個老人牽著一頭拖兩輪車的毛驢,走進野豬出沒的村莊。車上裝的是木料和穀粒。老人告訴當地的居民說他要幫助捉野豬。沒有人相信老人能做那些獵人做不到的事。但是,兩個月以後,老人又回到村莊,告訴村民,野豬已經被他關在山頂的圍欄了。

他向居民解釋他是怎樣捕捉它們的: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野豬經常出來吃東西的地方,然後我就在空地中間放少許穀粒作為陷阱的誘餌。那些豬起初嚇了一跳,最後,還是好奇地跑了過來,由老野豬開始在周圍聞味道。老野豬猛嚐了一口,其他豬也跟著吃,這時我知道我能捕到它們了。第二天我又多加了一點穀粒,並在幾尺遠的地方樹起一塊木板。那塊木板像幽靈一樣,暫時嚇退了它們,但是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所以不久以後,它們又回來吃了。此後,我要做的是每天在穀粒旁邊多樹立幾塊木板而已,直到我的陷阱完成為止。

每次我加進一些東西,它們就會遠離一陣子,但最後都會再來‘白吃午餐’。圍欄做好了,陷阱的門也準備好了,不勞而獲的習慣使它們毫無顧忌地走進圍欄。這時我就出其不意地把它們捕捉了。”

這個真實的故事寓意很簡單:動物靠人類供給食物時,就會失去應有的機智,最終會成為人類的俘虜。人也一樣,想要不勞而獲,等待“免費的午餐”,隻會造成一種依賴心理,使自己變得被動、消極,失去創造力,乃至失去生命力,最後無情地被團隊剔除。

請記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第六節凡事總愛拖延

行動是通向成功的橋梁,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做出來的,沒有行動就不可能有成功。

有一位老農的農田當中,多年以來橫亙著一塊大石頭。這塊石頭碰斷了老農的好幾把犁頭,還弄壞了他的農耕機。老農對此無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種田時揮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頭打壞之後,想起巨石給他帶來的無盡麻煩,他終於下決心清除這塊巨石。於是,他找來撬棍伸進巨石底下,卻驚訝地發現,石頭埋在地裏並沒有想象的那麼深,那麼厚,稍使勁就可以把石頭撬起來,再用大錘打碎,清出地裏,老農腦海裏閃過多年被巨石困擾的情景,再想到本可以更早些把這樁頭疼事處理掉,禁不住一臉的苦笑。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問題應立即弄清根源,有問題更須立即處理,決不可拖延。習慣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製造借口與托辭的專家。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辯解為什麼事情無法完成,而對為什麼事情應該完成的理由卻想得少之又少。許多人平庸一輩子,就是因為被動。

企業管理活動中,往往會遇到反複出現的問題或不良現象,如若諱疾忌醫或久拖不決,積壓下來,就必然給企業造成困難,甚至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嚴重時還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所以,對企業管理中出現頻率較多的問題,不應回避,而是抓住苗頭,及時調查,追根溯源,及時找出解決的途徑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