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打造核心競爭力——團隊精神(3)(1 / 3)

一個優秀的團隊在才能上應是互補的。共同完成目標任務的保證就在於發揮每個人的特長,並注重流程,使之產生協同效應。

第六節規則是給別人定的,

更是給自己定的

汪中求先生在“細節決定成敗”的講座中,多次談到“規則”的問題,也談到了我們國人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在不斷地研究規則,找規則的漏洞,鑽規則的空子。於是,就有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說;就有了“一級一級往上騙,一直騙到國務院”之順口溜。這樣我們都感到做事很累,似乎每個人都有很多心眼,每個人似乎都要防別人一招,造成了我們中國人合作意識弱,我們的企業競爭力差。

似乎人人都知道我們的缺點,但似乎人人都很難改掉一些痼疾。我們應該樹起“規則意識”,尤其是領導們,企業老板們——那些製定規則的人,一定要學會遵守規則從自己做起,樹立起“規則意識”,否則,規則就難以維持下去。

經貿部前副部長龍永圖先生曾講過一個故事,談到瑞士人的規則意識。

“有一次我們大家在日內瓦湖上劃船,我們代表團有個成員喝完可樂以後,順手把可樂瓶扔到湖裏了。這在國內司空見慣,可是同船的一個同事的孩子是從小在瑞士長大的,小孩子當時臉色都白了,告訴他的母親,好像投可樂瓶的人犯了很大罪惡似的。他的這種規則意識是根深蒂固的,像是從娘胎裏帶出來的一樣。”

一個人沒有規則意識會被認為素質低,一個領導沒有規則意識也決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天,美國IBM公司老板湯姆斯·沃森帶著客人去參觀廠房,走到廠門時,被警衛攔住:“對不起先生們,你們不能進去,我們IBM的廠區識別牌是淺藍色的,行政大樓的工作人員識別牌是粉紅色的,你們佩戴的識別牌是不能進廠區的。”董事長助理彼特對警衛叫道:“這是我們的大老板,陪重要的客人參觀。”但是警衛人員回答:“這是公司的規定,必須按規則辦事!”

結果,湯姆斯·沃森笑著說:“他講得對,快把識別牌換一下。”所有的人很快就去換了識別牌。

前聯想董事局主席柳傳誌成立了規矩:遲到要罰站。第一個開刀的是和自己一起創業的領導,自己也嚴格履行了規則,遲到了,自己也罰站。

規則是給別人定的,也是給自己定的。如果一個團隊的領導自己都不遵守規則,如何要求團隊的其他成員呢?

我們的企業中,最容易破壞製度的往往就是製定製度的人,有時甚至就是老板本身。大廳中明明寫著“請勿吸煙”,可是煙癮上來了,老板抽一支,別人也不敢講什麼。很多領導口口聲聲說要搞團隊建設,自己卻沒有照團隊精神去做。

規則就是規則,確定下來的規則就要堅決執行。

我們不缺乏規則,缺乏的是不折不扣地貫徹規則的決心和行動。

第七節向球隊學習團隊合作

球隊贏球,絕不會隻靠幾位明星球員的特殊表現,而是取決於團隊合作的默契。現今的工作職場也是一樣。但是,究竟帶領一個優良團隊有什麼秘訣?哈佛大學教授卡茲(NancyKatz)在AcademyofManagementExecutive期刊中指出,經理人可以向球隊學習如何激勵團隊士氣,以及如何組織成員的工作,讓團隊發揮最大的價值。她歸納出七項重點:

(1)既合作又競爭。團隊領導人麵臨的最大挑戰是,讓團隊成員既能夠彼此競爭,又能夠彼此合作。北卡羅萊納大學女子足球隊教練指出,常勝軍與常敗軍的差別,在於他們懂得掌握競爭與合作的竅門。譬如,常勝球隊的球員,懂得在不傷害彼此下競爭,這樣對團隊有利,對個人也有幫助。所以,常勝球隊隻在練習時彼此競爭,比賽時則停止競爭。

美國一家以產品設計聞名的公司IDEO就是很好的例子。IDEO的主管經常召開“良性競爭”的動腦會議。會議上,設計人員爭相將最創新的點子提出來,每個點子都張貼在牆壁上。通常,好點子的發想人,會在會議中受到讚許。設計人員於是以彼此作為標竿,嚐試超越彼此的表現。但是,會議上規定,設計人員不準批評他人的點子,以避開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