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當前教育麵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當前,國際上的各種競爭例如經濟、科技、軍事等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又賴於教育去培養,所以盡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廣泛適應能力的各種人才就成為教育改革和現代學校關注的中心課題。而今,我國的中學生正處於新舊體製常常發生碰撞,許多問題不可能盡如人意和適時解決,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著父母離異的、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麵對中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僅僅靠原有的教育教學與德育工作難於應付局麵。為了改變學校教育的被動狀態,社會、學校、家長都在呼喚心理學直接參與學校教育工作。陳學詩、沈漁村、李心天等一批專家、學者呼籲“為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預防心理疾病”應“廣泛開展心理衛生科普宣傳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中小學增加心理衛生課”,所以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麵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是全麵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建立,“科教興國”、提高“全民族素質”等一係列戰略方針的確立,都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時代呼喚高素質,個性健康的人才。素質的核心是心理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發展《綱要》明確了心理素質是素質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研究維護心理健康是全麵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有利於直接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大麵積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有效的途徑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心理得以正常發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導,不良心理與行為得到矯治,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學習上沒有心理負擔與壓力,愛學、會學並富有創造性。個性健全發展,能夠適應學校、社會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礎上,教學質量大麵積提高。
(四)研究探討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師範學校公共課心理學教學開拓了新的教學領域。傳統的公共課心理學教學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應增設心理衛生方麵的教學,傳授心理衛生、心理谘詢、心理治療、心理輔導等方麵的知識,每一位師範生將來也能做一位中學生的心理按摩師,幫助心理不良的中學生撐起傾斜的精神,純潔不良的情感,了解自我人格特質,使未來的教師正真稱得起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一、有正確的自我觀念,能了解自我,悅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不僅能現實的認識自我,承認自我,接受自我,而且還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特長和性格中的優缺點,能做到客觀、恰當的自我評價,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視現實,生活、學習目標符合實際,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尋苦惱。對自己的不足或某些無法補救的缺陷,能正確對待,安然接受。
二、樂於學習、工作和生活,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應樂於學習、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出來,取得成就,獲得滿足感。能夠從自己實際情況出發,自覺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而不以此為負擔。在遇到困難時,能努力去克服,爭取新的成就。
三、善於與同學、老師和親友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尊重友誼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往往表現出樂群性,有人際關係交往的欲望。能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穩定的人際關係,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團結互助,對人善良、誠懇、寬容、公正、謙虛有愛心。能尊重他人的權益和意見,正確對待他人的短處和缺點,善於與各種類型的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