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中學生的心理保健(2)(3 / 3)

四、情緒穩定、樂觀,能適度的表達和控製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狀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主導心境始終處於輕鬆、活潑、快樂的狀態。雖然因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失敗或不幸,也會有悲、憂、愁、怒、煩等消極情緒體驗,但不會長期處於消極、悲觀不可自拔的體驗中,更不會因此而輕生。善於適度的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能隨時排解各種煩惱,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而不卑,自尊自重。決不因一時衝動而違反道德行為規範,能在社會規範允許的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

五、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學生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處於協調統一之中,有正確的人生觀,能以此為中心,把需要、動機、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樂於生活、學習,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胸懷坦蕩,辦事機智果斷,表裏如一,行為上表現出一貫性與統一性。

六、麵對挫折和失敗具有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禦機製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時,能夠表現出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響或改變自己的目標和正常的學習生活。能駕馭自己的情緒,以良好的意誌力,克服前進中的困難。自覺運用自我防禦機製,隨時可排泄影響學習和健康的情緒困擾,消除各種焦慮、緊張、恐懼、煩惱等情緒現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狀態。

七、熱愛生活、熱愛集體,有現實的人生目標和社會責任感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熱愛自己的學習生活,積極投入有樂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對社會和對國家有意義、有價值。能堅持不懈的努力,從事有意義的事業,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利益,勇於承擔社會義務,善於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服務。

八、心理特點、行為方式符合年齡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其認知活動、情緒反應、性格特征等心理特點以及行為表現應與其年齡階段相符合,與其充當的社會角色相適應,保持一定年齡階段的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九、能與現實的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與適應

心理健康的中學生能夠麵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快節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能夠根據客觀的需要,主動調整自己的言行,在暫時無法改變客觀環境的情況下,能主動改變自己,以適應社會環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態,並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

十、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過強的逆反狀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能保持相對穩定而常態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變故和學習環境、學習任務的改變而產生過度的焦慮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負擔。能坦然處事,保持安寧的心理狀態。善於合理的提出和表達自己的意願及要求,不盲目衝動,不表現與成人的反抗對立的情緒。能有效的控製和改變消極的逆反心理與行為,使之健康地成長。

中學生心理特征解析

中學生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在各方西都表現出積極向上的趨勢。中學階段是人一生中黃金時代的開端,不僅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更是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也是幫助他們奠定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有利時期,探索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掌握他們的心理特征,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和出發點。許多經驗證明,在這個時期,學生在心理上大體反映出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和動蕩性四個主要特征。

一、過渡性:在這一時期,他們表現出幼稚與懂事,依賴性與獨立性,自覺性與不自覺性相互交織的複雜現象。認識水平、能力還不高,心理發展不夠穩定,思想還比較單純,遇事欠思考,思想感情容易暴露,好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