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學生的心理保健(3)(1 / 3)

中學生處於少年期或青年初期,剛好是兒童期向青少年時期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在他們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反映出中學初期和中學後期過渡狀態的兩種不同特點。中學初期他們還帶有兒童特點,天真、單純、幼稚,有依賴性,缺乏自覺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麵,他們又渴望向成人看齊,力求懂事達理,希望成為獨立自主的人。在這一時期,他們表現出幼稚與懂事,依賴性與獨立性,自覺性與不自覺性相互交織的複雜現象。中學後期則是一個逐步趨於成熟的時期,自治力有所提高,自覺性、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提高,要求進步,是獨立地走向社會生活的準備階段,即便如此,他們隻是剛剛到達成熟的邊緣,他們的認識水平、能力還不高,心理發展不夠穩定,思想還比較單純,遇事欠思考,思想感情容易暴露,好感情用事,特別是女同學,今天和這個好,過了兩天不知為什麼又不跟這個同學好了。因此,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善於觀察、敏於發現,注意掌握學生過渡性的特點,及時了解他們的情況,掌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動向,對他們一方麵不能估計過低,當做不懂事的兒童來管,以免影響他們獨立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麵又不能估計過高,當做成熟的人看待,放鬆對他們的要求與督促,這也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教師應采取靈活有效的方法,全麵客觀地分析評價學生,正確對待學生的優缺點。對好學生不要過多地看他們的優點、長處,對其缺點原諒甚至采取姑息的態度,以免助長他們的驕傲自滿情緒;對中差生不要忽視他們的優點造成偏見;對犯錯誤的學生,當他們認識到錯誤後,教師不能滿足於簡單地承認下來,要進一步從思想深處挖根子,因勢利導,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要正確評價學生的過失,是認識問題,不要說成思想問題;是方法問題,不要說成是品德問題;是偶發事件,不要視作一貫行為。他們的許多過失並非道德觀念的產物,多與年齡和心理特性有關,或出於好奇,或出於好動,或出於興趣,或出於無意,或出於無知。教師要善於讓學生說真心話,了解學生實際上在想些什麼,他們的一些做法的理由是什麼,他們怎樣看待自己的行為。隻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使他們順利實現過渡並獲得提高。

二、閉鎖性:內心世界逐漸複雜起來,開始不大輕易將內心活動表露出來,幹一件事情開始考慮前因後果,考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異性開始有好奇心與新穎感,希望交異性朋友,情感上願意接近異性,在異性麵前好表現自己,不願教師或家長在異性麵前批評指責自己。

中學生隨著身體的發育和生理的變化,他們的內心世界逐漸複雜起來,開始不大輕易將內心活動表露出來,顯示出了一定的“閉鎖性”。中學生處於青春發育期,這個時期由於激素的作用,他們在生理上急驟地變化,出現了第二性征,性成熟在中學生心理形成與發展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向成熟過渡,幹一件事情開始考慮前因後果,考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中學生生理上的一係列變化,也開始引起他們情感上的變化,給他們帶來對異性的好奇心與新穎感。希望交異性朋友,又感到製度和輿論的約束,對於男同學來說,在女生麵前好表現自己,不願教師或家長在女生麵前批評指責自己,情感上願意接近女生,但在行動上又故意疏遠,處於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不管男生、女生,他們對於異性的興趣都有所發展,使他們產生新的情緒、情感和體驗,存在著朦朧的性意識與道德觀念的矛盾。這時多數同學開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儀容,也有出現追求打扮的現象。這個時期是兩性愛情的萌芽時期,受網絡、電視、電影、書刊上關於愛情和黃色內容的影響,加上生活等條件的改善,使中學生的生理成熟期有所提前,導致了兩性愛情萌芽期的提前。

麵對這種現象,既不要不管不問、任其發展,也不要捕風捉影、枉加指責,針對這方麵的問題,要擺事實講道理,結合生理知識向學生介紹青春期生理變化和情感變化的特征,讓學生理解衝動、好感並不等於“愛情”的道理。愛慕是基於對方的優點,在看到對方優點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能發現其不足。要引導學生一分為二的評價一個同學,特別是異性同學,在學生中宣傳擺正事業和愛情關係的典型實例,使他們懂得在中學階段戀愛的不現實性。要以理服人,講究方式、方法,切忌用簡單、粗暴的方法硬性製止,要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把教育變成一種自覺行動。三、社會性:中學階段是理想動機和興趣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世界觀從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品德發展的重要階段。開始注意社會現象,開始探索人生,對社會、現實、人生等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有所提高。模仿能力較強,但識別能力還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