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學生的心理保健(3)(3 / 3)

誠然,要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有著多方麵的因素,這裏隻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一下膚淺的探討,上麵從心理學角度提到的中學生的四個特征是相互聯係的,由於各校、各班情況不同,可能有時突出表現其中一二,有時則是幾種特征的綜合表現,這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靈活對待。總之,在做學生的教育工作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是教育學生的起點。隻有準確、透徹地了解學生的愛好、才能、性格、特點、精神世界和周圍環境以及在具體活動中的真實表現等,才能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勢利導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在教育過程中,尊重信任是教育好學生的橋梁。尊重和信任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每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個性,有自己的獨立傾向、獨立要求和獨立能力,有作為獨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自尊心是“自我教育之母”,是一個人的榮辱感、健康的自愛心、不甘落後的上進心的源泉之一;熱愛是教育好學生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愛學生的情感投射到他們的心田,師生之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機製是教育好學生的關鍵。善於掌握表揚、批評、要求和評價的分寸,循循善誘地進行教育,才能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尋導遷移到有益於學習或集體活動方麵來。教育者先受教育,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去做,對學生要守時講信,做到對學生嚴格要求決不代替關心愛護,平易近人決不遷就錯誤,實現師生思想的雙向交流,注之以愛,換之以情,力爭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又紅又專的“四有”新人,在育人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教育學生的新途徑。

中學生嫉妒心理特征及矯正措施

從心理學角度看,嫉妒是指自己品德、才華能力不如別人而心懷怨恨,是人們主觀需要同客觀現實發生矛盾時產生的內心變化和外部表現。中學生產生嫉妒心理,主要是因他們正處在“心理斷乳”期,由於涉世不深、知識有限、處理問題能力較差,有的對別人的優點和成績非但不為之高興,反而感到不舒服。

中學生的嫉妒心理特征是:

⑴層次的相同性。即所嫉妒的人往往處在同一層次上,或是同一班級同一年級,或是年齡、學識、先天條件都差不多,接受同樣教育,麵臨共同奮鬥目標,隻是有的占了優勢,自己處於劣勢,便產生嫉妒心理。

⑵認識的片麵性。即不能正視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更想不到自己的差距,往往用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而且自視太高,驕縱任性,目空一切,很少自我反剩。

⑶心態的畸形性。即看到別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敗還要難受,隻想戰勝他人,欣賞對方失敗。在此心態支配下,為取得教師信任而打擊毀謗他人,對同學的求教漠然置之;有好資料好書籍獨自占有,概不外傳;考試不擇手段舞弊;甚至毀掉、偷走比自己強的同學的學習資料、學習用品等。

⑷言行的公開性。中學生比較單純直率,有話藏不住,而且措詞不掌握分寸,一旦嫉妒心理產生,就會尋找機會發泄,或冷嘲熱諷,或公開詆毀,而形成的隔閡也很難消除……嫉妒心理不利於中學生人格的完善和心智的發展,必須予以矯正,正確引導,其措施應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