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幫助中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克服盲目的爭強好勝心態。高爾基認為,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這裏說的“目標”不是個人的“出人頭地”,而是將自己的才華與智慧奉獻於改造社會的事業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作為跨世紀的一代應該努力學習,共同擔負起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的神聖使命。在培養其與人為善的心理,拓展其包容萬物的博大胸懷上下功夫。
⑵要講清嫉妒心理的危害。嫉妒者本人也會出現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如頭痛、胃口不好或情緒不佳等。嫉妒心理對他人對社會也有危害,一個群體裏若充滿嫉妒,就會產生內耗:相互排斥,相互詆毀,相互戒備,很難有集體的合力和凝聚力。
⑶要創造公平的競爭機製。好讓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並對其結果給予及時、公正的評價。一是搞平等競爭,將班上學生按成績好差分組,讓不同等次學生在同等條件下競爭,使大家都有可能成為“勝利者”。
二是獎勵要傾斜,即對中差生進步的獎勵要明顯大於多於優等生。
⑷要一分為二地對待嫉妒心理,正視其積極因素。作為教師尤其班主任,對有嫉妒心理的同學不能反感或嘲諷訓斥,應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充分肯定其內心深處的不甘心落後、想為人先的強烈願望,並正確引導通過努力去勝過他人。
中學生心理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宣言近年一再明確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疾病、不體弱,而是一種軀體、心理和社會功能均臻良好的狀態。”因此,中學生健康不僅僅是指生理、軀體方麵的,而且應包括心理方麵的。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教育事業的進步,特別是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麵的關注重視、研究與探討。1987年7月通過有關部門鑒定的“大中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和對策研究”的課題顯示,在被調查的2961名學生中,有16.7%的學生存在著較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並隨年齡增長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為13.76%,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胡勝利通過對500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49.6%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程度的不良心理反應,有10.8%的高中生存在著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前不久,陳沛霖、陳立華用自製的問卷在武漢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武漢市中學生雖有50%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30%的學生屬基本正常範圍,但也有10-15%的學生低於正常水平,特別是還有3-6%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以上情況說明中學生確實存在著心理健康問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誌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於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並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我們可以把以上表現歸類為以下問題。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國家教育委員會的一位負責同誌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可見,厭學是一個普遍問題。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以上問題主要是由學校教育結構、學校教育指導思想、學校教育方法的影響而形成的。在現行的中等教育體製中,我國的教育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現象,絕大部分是普通中學,學生在中學所學的知識基本上是為考大學而準備的,實際上升入大學的隻是很少的一部分,學生麵臨的是升學難、就業難、出路窄的現象,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後進生更是感到升學無望。一種畢業後無出路的憂愁和恐慌感控製著他們,這一種情況反映在學習上,就是感到學習的沉重,討厭學習,考試焦慮。教育結構的不合理性還表現出教學內容過難,“據人民教育出版社調查,80%的中學生學習理科教材有困難”。這種情況導致了一些學生由厭惡學習發展到逃避學習,脫離學校去尋求不正當刺激,從而形成一係列品行障礙。許多教育家都強調指出,過難的教材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學校教育指導思想正確與否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生很大的影響。目前一些學校在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影響下,學校當中分好、差班,考試排名次,搞題海戰術,采取一些違反心理健康原則的教育方法,教學手段和教育措施。這種情況,一方麵,使學生的心理整天處於一種智力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致使學生腦神經衰弱、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與習慣;另一方麵,對分數的錯誤看法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師的嘲諷,同學的輕視甚至家長的埋怨和打罵,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於是厭學出現了,焦慮產生了。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學方法不靈活,帶有懲罰性,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