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厭學的背後
近幾年因為中學生厭學而前來谘詢的家庭多起來,中學生的父母們通常不能理解孩子為何不想上學了,他們抱怨孩子辜負了自己所付出的辛苦,目光短淺、胸無大誌、缺乏毅力、沒有出息等等。孩子們真的就像父母們所說的那樣嗎?
小毅(化名)是一名身高一米八多的男孩子,愛好籃球運動,學習成績在離校前一直比較好。他覺得自己各方麵都很優秀,而且將來也一定能發展得很好。但是,自己的才華並不能得到老師的欣賞,許多同學也在妒忌自己。原來班上還有一兩名好朋友和自己能說得來,但是,小毅覺得他們身上的不良毛病越來越多,及此直言的批評之後,好朋友也不太和自己來往了。孤單的他覺得是學校的環境不好,因此不願意上學了。
小樸(化名)自從寒假後就不上學了。父母一致認為他的學習成績不好,肯定是學習跟不上才不願意上學的。於是請家教來家給孩子補習,家教反映孩子挺聰明,學習能力一點都不差。父親也說,孩子喜歡的學科在課餘時間會主動學習,其深度和廣度是父親都自愧不如的。我在與小樸的谘詢談話中也發現,他的領悟力、邏輯思維、言語表達能力都挺好,但是,一觸及上學的事情就閉口不談了。躊躇一段時間後,他告訴我,班上總有一夥男生欺負人,管他要錢,戲弄他,不服就打。小樸也反抗過,但在多數時候已不再說話告終。從小樸的父母那裏了解到:小樸小的時候體質較弱,青春期發育晚於同齡同學。小樸從小受到的教育是與人為善,個人的氣質類型屬於反應強度弱,又比較固著。麵對攻擊性強的同齡人的行為,小樸不知該如何對應,自尊心的驅使,讓他不願求助於老師、同學和家長,於是采取了回避。
萍萍(化名)原本是一名三好生,由於在不久前的課堂上對老師的一些言語不滿,所以看到這位老師就煩,更不想聽這位老師的課。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門學科的知識攝取量自然落後於同學。幾次考試成績不及格,萍萍感到同學們都在譏笑自己。上課時她在琢磨老師和同學的哪些眼神和話語是對著自己來的,下課時決不主動與同學打招呼,總要等著他人先招呼自己,以防備受到他人對自己的輕蔑和不理睬。時間久了,平平覺得大家都在有意孤立自己,實在在學校呆不下去了,向家長提出休學。
縱觀這些案例,沒有哪個中學生厭學純粹是因為學習本身有困難,而是自我評價和人際關係緊張造成的。家長卻把注意力僅僅放在孩子學習成績上,沒有去理解孩子所麵臨的問題。父母憑著自己的主觀想象對孩子的埋怨和嘮叨,不僅讓孩子得不到家長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加深了內心的煩躁和苦悶,再有什麼真實的情況也不願向父母說起,或以情緒發泄的方式大吵大鬧一番。於是輪到家長驚愕了,孩子怎麼如此逆反?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生理發育到來了相應的心理發育。最突出的一點是成人意識的覺醒和成長,表現在要平等、要尊重、要社會地位上。自己在同齡人中的位置,是否被同齡人接納,並保持友好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如果在這個階段裏能夠自感被同齡人接納,歸屬在一個團體之中,享受著被愛、被欣賞的幸福感,自我有價值的評價就越高,自信心越強;反之,感受的是失落、寂寞、自卑,對自我的評價無價值感,失去了自信心。
正是因為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還不完整,所以他們更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自信的人總在收集各種對自己有利的積極的評價;自卑的人卻總在收集對自己不利的消極評價。其結果,有人會挺胸抬頭地走入社會,去享受成功的快樂;而有人卻低頭回縮到家庭裏,內心裏享受不到陽光的明媚。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融入社會的基礎,而基礎的奠定是中學裏的人際交往。學習成績的一時好壞並不可怕,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如果人際關係長時間地出現障礙,孩子退縮會家庭,孩子縱有再優秀的基因又能怎樣?
中學生人際關係重建谘詢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一段時間裏與有這樣問題的學生本人進行探討,尋找根源,作各種關係分析、認識辨別和行為溝通練習。期間需要家長與孩子配合,要有耐心,給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孩子也能從父母身上學習對人的寬容、愛和欣賞,重建良好的與人交往模式。
中學生遭受挫折後的心理自救
再平坦的道路,也會有坎坷;再順利的人生,也會有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