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學校與社會因素
學校和社會中的某些不良刺激是中學生“戀愛熱”出現的催化劑。從社會環境來看,我國過去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一直處在性禁錮的壓抑狀態下,學生對愛和性有強烈的好奇心。改革開放以後,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有關西方性解放的思想不斷滲透到我們的中學生思想之中,以描寫愛情、性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一時間充斥了我國的文化、藝術領域。不少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對愛情生活非常渴望,並希望盡快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化的愛情生活。近年來,社會上的青年男女結婚年齡提前也構成了對中學生戀愛問題的衝擊性,不少中學生擔心畢業後考不上大學,因而找不到合適的對象,使自己步人大男大女的行列,因而也提前了他們的擇偶行為。再從學校的環境來看,中學生男女之間具有年齡、閱曆相似、學曆相同,在共同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感情共鳴。共同的誌向和共同的學習環境把他們組合在一起。這種相似性強,接觸頻率高為他們提供了相互了解和感情交流的機會。近年來,“讀書無用論”在學校再次抬頭,加之精神文化生活的單一,使部分中學生感到精神空虛,於是想通過戀愛來尋找自己的精神寄托。
中學生早戀問題透析
早戀問題對於青少年學生來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身體的發育和成熟早戀自然的在青少年身邊出現。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促進他們於異性進一步的交往,認識,從而對對方產生愛慕之情,發展下去,就形成了早戀。由於他們還處於青春期,身體和思想還不夠成熟,再者他們仍是學生。因此,早戀的出現無形受到老師,家長的反對。由於家長,老師的反對,使早戀的青少年對老師和家長的教導更加反感。覺得他們根本不了解自己,導致他們越陷越深,但相反,有些家長和老師認為青少年早戀是一件平常事,隻要不影響學習,不傷害到自己,何樂而不為?青少年一提起早戀這個問題就非常敏感而處於青春期的他們對異性的興趣,與異性交往的需求更是隨著身體的發育和成熟而自然產生的。
經過了我組組員的調查報告所得:通常性格軟弱,虛榮心強,學習成績不太好,缺少家庭溫暖,處於惡劣的環境的學生會比較容易出現早戀。早戀一般表現在學習,勞動,課外活動中有異常,學習成績突然下降,經常曠課,遲到早退,上課走神,逃學,情緒起伏大時兒春風得意,時而烏雲滿天,坐立不安,心神不定,上課思想不集中;對老師,家長反感從而回避他們,喜歡打扮,講究發型,衣著,愛看言情小說,摘抄其中的性愛描寫子女出現以上問題,家長們不能視而不見,麻木不仁,有意或無一意忽視青春期異性關係的,但不多數家長和教師他們常常忽視這個問題,並不是因為它微不足道,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是一個不應該討論的至少不應該過早討論的問題,當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已情竇初開,很多家長和教師或者是在心裏暗暗著急,或旁敲側擊的勸阻,或不由分說地製止。卻很少與青少年去溝通,更不為他們提供指導其誤解有: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讀書,與異性交往是長大以後的事;中學生還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備與異性交往的條件;與異性交往會分散注意力,影響學習;與異性交往很容易發展為“早戀”使中學生犯錯誤;中學生談戀愛成功率低,中學生與異性叫往沒什麼好處;與異交往是少數學生行為,“好學生”不應該仿效;如何處理異性關係不需要別人指導,到時自然就會;由於上述種種誤解,使很多家長很教師不能正視“青春期”的異性交往,往往采取壓抑堵塞的辦法來被動應付,而不是積極引導,一些在異性交往上遇到問題的青少年,不僅得不到及時的正麵的指導,反而會遭到來自各個方麵的誤解和責備,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他們可能做出不計後果的行為。“青春期”的異性關係也因此導致一係列惡果。
而有一些家長和老師,他們反而覺得與異性交往本身並不會造成負麵影響。相反,可能還有積極作用。例如:一個與異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精神飽滿,精力充沛,學習和工作的效率都很好。如果青少年“早戀”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醜事,“早戀”的學生也不是壞學生“早戀”是一個心理現象,而不是道德品質錯誤,早戀是件很平常的事,隻要不影響學習就是一件好事。
據一些心理谘詢專家反映,我國青少年來電來信所得尋求幫助的問題中,與異性交往有關的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再者,在某種程度上,與異性交往是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考驗,教師和家長如果能夠主動地幫助學生培養這方麵的能力,將會使他們獲益終生。
為了更加深入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訪問了很多同齡的學生了解了他們的心靈世界。訪問得出原來他們在異性接近期,特別容易發生早戀。其三大特點是:一,朦朧性;二,單純性;三,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