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畜禽蛋本草(1 / 3)

豬肉

[來源]

豬肉為豬科動物豬的肉,頭大,鼻、嘴都長,眼小,耳大,腿短,身肥,性情溫順,食料雜,生長快,適應性強,全國各地都有飼養。以雄豬肉為好,經閹割者尤佳。

[異名]

豬、豕、豚、豨。

[性味歸經]

甘、鹹,微寒。歸脾、胃、腎經。

[功效主治]

補腎滋陰,養血潤燥,益氣,消腫。主治溫病熱後,熱退津傷,口渴喜飲;肺燥咳嗽,幹咳少痰,咽喉幹痛;腸道枯燥,大便秘結;氣血虛虧,贏瘦體弱。

“藥膳本草偏方”

1.豬肉適量,加水煮湯,吹去油飲。適用於津枯血奪,火灼燥渴,幹嗽便秘。

2.豬瘦肉500克(切塊),當歸30克,加水適量,以小火煎煮。可加食鹽少許調味,除去藥渣,飲湯食肉。用於貧血或血虛所致的頭昏眼花、疲倦乏力以及產婦缺乳。

3.瘦豬肉60克,夏枯草30克,煮湯以鹽調味,適用於頭痛暈眩、肺結核。

4.瘦豬肉、黑豆各250克,以布包浮小麥50克,同切成塊的豬肉、黑豆共煮,調味食用,適用於體虛盜汗、自汗。

5.豬心1隻,外包黃泥焙幹,去泥研碎,另取川貝、朱砂各10克研末,共拌勻,每取10克,以開水日服2次,連服數周,適用於癲癇。

6.。豬肺500克,將萊菔子30克與麻黃12克裝入布袋縫口,以水共燉熟,分次服食,連服數日,適用於咳嗽不止。

7.母豬蹄1隻切大塊,加水煮熟,留肉分次喝湯,連續飲用3~4隻豬蹄湯,適用於產婦乳汁少。

8.豬腦1隻,小麥30克,紅棗10枚,加黃酒共煮熟,調味服食,適用於頭暈目眩、心悸焦躁、失眠多汗。

9.豬腎1枚,切開去筋膜,裝入附子少許,以濕紙包裹煨熟,趁熱以黃酒空腹食用,適用於男子遺精盜汗。

10.取豬血60克,以黃酒適量炒食,連用數次,適用於吐血、瀉血。

“食用禁忌”

豬肉多食可生痰,體胖多痰者慎用,患風寒及病初愈者大忌。

豬肉含脂肪較高,特別是膽固醇含量較高,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和肝、胃病患者及老年人應少食。

牛肉

[來源]

牛肉為牛科動物黃牛、水牛或犛牛的肉。黃牛毛多為黃色,我國各地均有飼養;水牛毛色大多灰黑,以南方水稻產區為多;犛牛大多為灰黑色,主要生長在青藏高原,多作為耕田運輸等勞用牛,其肉也可食用。

[異名]

黃牛、水牛。

[性味歸經]

甘,水牛肉性涼,黃牛肉性溫。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少食,痞積,消渴,水腫;虛勞贏瘦,筋骨不健,腰膝瘺軟等。

“藥膳本草偏方”

1.牛肉500~1000克,切成小塊,加水適量,用小火煮成濃汁,少加食鹽調味,時時飲用。可用於脾胃虛弱,營養不良,麵浮足腫,小便短少,或脾胃陰虛,消渴多飲。

2.牛肉250克,切塊,山藥、蓮子、茯苓、紅棗、布包小茴香各30克,加水以小火燉爛;用鹽調味,分次吃肉喝湯,除小茴香外,均可食用,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虛損消瘦,體倦乏力。

3.牛肉、粳米煮粥。以五香粉、鹽調味,適用於體虛乏力、筋骨酸軟。

4.黃牛肉500克,砂仁、陳皮各3克,共煮至肉爛,每日進食適量,1周為1個療程,適用於脾虛久瀉,亦適用於體虛乏力。

“食用禁忌”

牛肉是一種發物,對於患瘡毒、濕疹、瘙癢症等皮膚病者應戒食;而患有肝炎、腎炎者亦應慎之,以免病情加重或複發。

牛自死、病死者,禁食其肉。

驢肉

[來源]

驢為馬科動物驢的肉。驢的體型似馬但比馬小,頭大,眼圓,耳長,麵部平直,頭頸高揚,頸部較寬厚,我國北部地區均產。民間俗語稱“天上龍肉,地下驢肉”,所以細嫩味美,營養豐富的驢肉曆來深受人們喜愛。

[異名]

漠麗。

[性味歸經]

甘、酸,平。歸心、腎二經。

[功效主治]

補血益氣。主治勞損,風眩,心煩。

“藥膳本草偏方”

1.用驢肉煮汁,空心服用,可治痔引蟲。

2.驢肉500克,豆豉30克。取驢肉洗淨切片,入鍋加水適量,煮到肉熟。放入豆豉和食鹽,味精等作料,繼續煮沸3分鍾,出鍋晾溫。吃肉喝湯。適用於治療憂愁不樂,悲喜欲哭,神誌失調等病症。

“食用禁忌”

病死或自死之驢,其肉禁食。

凡皮膚過於敏感者,內熱太甚者,均不宜多用。

脾胃虛寒,有慢性腸炎、腹瀉者忌食驢肉。

馬肉

[來源]

馬是草食動物,馬肉為馬科動物馬之肉。我國在世界上養馬曆史最為悠久,馬文化比較發達。馬肉雖然在城市中中食用肉供應較少,在有的牧區或少數地區還可算是常用食肉,並也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異名]

騭、阿詩婆。

[性味歸經]

辛、酸、苦,性冷有毒。歸脾、腎二經。

[功效主治]

除熱下氣,長筋骨,強腰脊,輔療寒熱痿痹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治頭瘡白禿。若幹煮湯。外洗,每日3次,連用10劑為一療程。

2.馬肝1片。焙幹,研末。用黃酒送下,每日3次。適用於月水不通,心煩滯脹,下肢酸疼。

“食用禁忌”

凡下痢、患水痘者,均不宜食用。

羊肉

[來源]

羊肉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肉。山羊和綿羊均可供肉食,都是我國廣泛飼養的家畜品種,且分布很廣,遍及全國各地,綿羊以北方較多,山羊以南方較多。

[異名]

山羊、綿羊。

[性味歸經]

甘,熱。歸脾、胃、腎經。

[功效主治]

溫中健脾,補腎壯陽,益氣養血。主治脾胃虛弱,食少反胃,泄痢;腎陽不足,氣血虧虛,虛勞贏瘦,腰膝酸軟,陽痿,寒疝,產後虛贏少氣,缺乳。

“藥膳本草偏方”

1.羊肉250克,煮熟切片,用大蒜15克,搗爛,以適量煎熟的食油或熟油辣椒、醬油、鹽等拌食。用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遺尿或尿頻。

2.羊肉250克,切塊,當歸30克,生薑15克,以水煎至肉熟,去渣取湯服,連用數天,適用於脾胃虛寒,裏急腹痛,或氣血不足,產後腹冷痛。

3.肥羊肉500克,加蝦米、大蔥各20克,生薑10克,以文火燉爛,分次吃完;或羊睾丸60克,加鹽少許煮湯食用,適用於男子陽痿、女子陰冷。

4.羊肉250克,切碎,粳米150克,加水煮成粥,酌加花椒、生薑、鹽調味,分次服用,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虛寒嘔逆。

5.肥羊肉1000克,豆豉、大蒜各90克,共煮爛,分次吃完,適用於產後帶下赤白。

6.羊肚1隻,粳米60克,共煮為粥,加花椒、薑片調味,連吃數隻。治糖尿病,羊肚1隻,洗淨切塊,山藥250克,共煮熟,加鹽調味,空腹食用。適用於小兒脾虛自汗、陰虛盜汗。

“食用禁忌”

羊肉因性溫偏熱,暑天不可食用,陰虛內有宿熱者忌食。

燉羊肉千萬不要用銅鍋,否則男子會損陽氣。

患熱性病或內熱盛的人應慎食。

狗肉

[來源]

狗肉為犬科動物狗的肉,其品種繁多,毛色各異。以黃狗為上品,黑狗及白狗次之,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異名]

犬、黃耳,地羊、家犬狗。

[性味歸經]

鹹、酸,溫。歸脾、胃、腎經。

[功效主治]

補脾暖胃,溫腎壯陽,填精。主治脾胃虛寒,脹滿少食,浮腫;腎氣不足,腰膝軟弱,陽痿,肢體欠溫,夜尿頻數等。

“藥膳本草偏方”

1.寒冬臘月,取狗肉煮食,適用於老年體虛及腰痛足冷。狗肉500克,切塊,酌加紅辣椒、陳皮、花椒、生薑、鹽,入水以文火燉熟,吃肉喝湯,適用於脾腎陽虛、體倦少食、胃脘有冷感、夜間尿頻。

2.狗肉250克,切細,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少加油、鹽、生薑調食。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喜溫,或脾胃虛弱,水腫脹滿。

3.狗肉240克,青蒿30克,煮至爛熟,加適量油、鹽調味,熱服。適用於久瘧虛寒。

4.狗肉250克,每日燉食,連續食用3個月,適用於陽痿早泄。

5.狗肉500克,切塊,黑豆120克,加水燉熟,以花椒、鹽調味,分次服食,適用於腎虛耳聾、遺尿或尿頻。

6.狗的陰莖和睾丸又稱狗鞭,每日取1~2具,燉熟調味食用,補腎益精壯陽,適用於陽痿、陰冷,以黑狗鞭為佳。

“食用禁忌”

狗肉不宜春夏季食用,陰虛內熱者忌食。狗肉不可與杏仁、大蒜同時服用。

兔肉

[來源]

兔肉為兔科動物東北兔、華南兔、家兔、蒙古兔及高原兔等的肉。各個品種的兔的體型結構特點多是大同小異。多數體長30~60厘米,尾巴較短,耳朵較長,頭較小,嘴上唇為裂唇,眼睛多是紅的。皮毛白、黑、黃色。擅長跳躍、奔跑,往往凶惡的獸類虎豹等都難以追得上兔子。家兔,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飼養,其他種兔多稱為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