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跳貓、草兔、山兔、山跳子。
[性味歸經]
涼、甘。歸肝、脾、大腸經。
[功效主治]
補健脾補中,涼血解毒。主治脾虛氣弱或營養不良,體倦乏力;胃熱消渴,反胃,嘔逆;腸風便血,濕熱痹,丹毒等。
“藥膳本草偏方”
1.兔1隻,取肉洗淨,加水適量,煎煮令其爛熟,骨肉相離,濾出骨肉,取湯,時時飲之。肉亦可食。用於消渴贏瘦,小便不禁。
2.兔肉500克,切塊,山藥、天花粉各60克,加水煮取濃汁服,適用於口渴瘦弱、小便不禁。
3.兔肉500克,紅棗30枚,同煮熟調味,分次服食,適用於病後體虛、過敏性紫癜。
4.兔肉120克,切塊,黨參、山藥、紅棗各30克,枸杞子15克,以水共煮熟,吃肉喝湯,適用於氣血不足、體瘦乏力、飲食減少。
5.兔肉120克,切塊,黨參30克,山藥30克,大棗30克,枸杞子15克,加水共煮至肉熟透。飲湯食肉。可用於氣血不足或營養不良,身體瘦弱,疲倦乏力,飲食減少等。
6.兔肝150克,枸杞子10克,粳米適量,共煮粥,分2次吃完,連用數日,適用於肝血不足。
7.兔肝90克,菠菜100克,如常法煮湯,調麻油後吃完,連吃3天,適用於陰虛內熱、大便秘結、頭暈目眩、產後少乳。
“食用禁忌”
陰虛者,孕婦不宜食用。
蛇肉
[來源]
蛇屬爬行動物,體細長,有鱗,沒有四肢,有3000餘種。在南方,蛇與魚翅、燕窩齊名。毒蛇和無毒蛇中,都有可供食用和藥用的種類。
蛇的食用曆史,要推廣東最為悠久。廣州人特別愛吃蛇,且擅長蛇肴烹飪的高手很多,烹調方法也層出不窮。用蛇肉做成的菜肴味道鮮美且營養豐富,可祛風活血。
[異名]
長蟲、地蛇。
[性味歸經]
甘、鹹、溫,有小毒。歸肝、脾、腎三經。
[功效主治]
中醫認為蛇肉可以補氣血,強筋骨,通經絡,祛風除疾,美容美顏,滋養肌膚。在臨床上多適用於風濕,肢體麻木,過敏性皮膚病,脊柱炎,骨結核,關節結核,淋巴結核及末梢神經麻痹等患者。
“藥膳本草偏方”
1.蚺蛇肉一斤,羌活一兩,用袋子裝好。取糯米二鬥蒸熟,把酒曲放在缸底,再將蛇盤在酒曲上,用米飯密蓋,待釀熟時取酒。然後將蛇焙後研末,用它的酒隨量溫飲幾杯,但應忌風及房事。治療中風癱瘓,筋脈拘攣骨病,肢體麻木,瘙癢。殺蟲辟邪,適用於療風疥癬惡瘡。
2.用白花蛇肉四兩酒炙,天麻七錢半,薄荷二錢半,研末。放入好酒二升,蜜四兩,用瓦器熬成膏。每天服一盞,用溫湯送服一日三次。適用於風癱,遍身疥癬。
“食用禁忌”
蛇毒在頭,食用時宜切除頭部。如供保健藥用則一般不去頭尾,但用量宜少。
鹿肉
[來源]
食用的鹿肉包括梅花鹿肉和馬鹿肉,二者均為我國特產,早在公元前11世紀,中國就有馴鹿的記載。
除了食用以外,鹿全身都是寶。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以鹿皮為衣、靴、褥極為普遍;現代的鹿皮夾克、衣裙、靴鞋、手套等都成為時髦的高檔品。鹿茸有“益氣強誌”、“生精補髓”的療效和作用。
[異名]
斑龍。
[性味歸經]
甘,溫。歸肝、胃、腸三經。
[功效主治]
主治腎虛遺精、頭昏耳鳴、腰脊疼痛、陽痿、陰冷、贏弱虛瘦、血脈不活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鹿肉四兩。洗,切,用水三碗煮,入五味,任意食之。適用於產後乳無汁。
2.嫩鹿茸一兩(去毛切片),山藥(末)一兩,枸杞子60克,小布袋包裹,旋轉在酒瓶中封存,七天後開瓶,每天飲三杯。同時將鹿茸焙幹製丸服用。適用於療陽萎,小便頻數,麵色蒼白。
“食用禁忌”
鹿肉不宜與南瓜同食,會引起腹脹痛。
貓肉
[來源]
貓肉為貓科動物貓的肉。因鼠毀壞禾苗,而貓捕食鼠,所以貓字從“苗”取音。一般貓的體長約為60厘米左右,尾巴有長有短。頭部及臉呈圓形,上唇是裂唇,口兩邊各有20~30根須毛。貓的視覺、聽覺靈敏,善於跳躍攀援,善捕鼠,是全國各地飼養較多的小寵物。把貓作肉食動物並不普遍,不過南方有一道名菜“龍虎鬥”中的虎即為貓肉。
[異名]
貓狸、家狸、烏圓肉。
[性味歸經]
甘、酸、溫。無毒,歸脾、肺經。
[功效主治]
貓肉解毒,殺蟲,主治痔瘺。
“藥膳本草偏方”
1.取貓肉煮熟,空腹食用,適用於瘰鬁有核,膿血出者有奇效。
2.取貓肉適量,煮熟後肉湯隨意食用。適用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食用禁忌”
貓肉有助濕、發毒的作用,有濕毒的人應忌食。
雞肉
[來源]
雞肉為雉科動物家雞的肉。是一種飼養較普遍的家禽,全國各地均產,以南通狼山雞、上海浦東雞、山東九斤黃、湖北洪山雞為名種,肉味以草雞為佳,尤以烏骨雞為上品。宰殺後除去羽毛及內髒,取肉鮮用。
[異名]
雉、家雞、草雞。
[性味歸經]
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溫中益氣,補脾養血,補精填髓。主治虛勞贏瘦,病後體虛乏力,食少納呆,反胃,腹瀉下痢;氣血不足,頭暈心悸,或產後乳汁缺乏;消渴,水腫,小便頻數,崩漏,帶下等。
“藥膳本草偏方”
1.烏雌雞1隻,生地黃100克,飴糖100克,將上二味放入雞腹,置碗中,加水適量,蒸熟。食肉喝湯,不用鹽。可用於積勞虛損,或大病後體弱,盜汗,乏力,心悸頭昏,消瘦食少等。
2.雞肉500克,黃芪60克,隔水蒸熟,分次吃肉喝湯,適用於中氣虛弱、年老體衰、內髒下垂、瘡口經久不收。
3.烏骨雞1隻,去毛及內髒,納入蓮子、糯米各15克,胡椒3克,紮緊煮熟,分次吃完,適用於赤帶、白帶。
4.白雄雞1隻,小豆500~1000克,加水煮熟,飲湯食肉。用於脾虛或營養不良所致的水腫。
5.雄雞1隻取肉,用米酒、清水各半煮熟,趁熱服食,適用於腎虛精虧引起的耳鳴耳聾。
6.童子雞1隻。去毛及內髒,加蝦仁15克、海馬10克,入蔥、薑、鹽少許,隔水蒸熟吃,連吃2~3隻,適用於陽痿早泄、赤白帶下、尿頻。
“食用禁忌”
有陰虛內熱、腫瘤、熱征者,忌吃雞。
鴨肉
[來源]
鴨肉為鴨科動物家鴨的肉。家鴨由野馴養而成,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馴養曆史,以北京鴨、南京鴨、魯昂鴨為著稱。有栗殼色、黑褐色、白色等種類。四季均可宰殺,秋、冬季更適宜,除去羽毛及內髒,取肉鮮用。
[異名]
鶩肉、舒鳧。
[性味歸經]
甘、微鹹,性平。入肺、脾、腎經。
[功效主治]
補氣養陰,利水消腫,清虛熱。主治虛勞骨蒸,咳嗽,咽幹,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綠頭老雄鴨最補,如取其去毛及內髒,煨湯,以鹽調味,經常吃肉喝湯,既適用於勞熱骨蒸、咳嗽、水腫,又助療盜汗、男子遺精、婦女經血量少。
2.老鴨、老雞各1隻,取肉切塊,以小火燉爛食用,適用於血虛所致頭昏頭痛、眩暈心悸、產後失血過多。
3.鴨1隻,取肉切塊,海帶60克,泡軟洗淨,入水共煮熟,以鹽調味服食,可降血脂,防治高血壓、血管硬化。
4.白鴨1隻,去毛及內髒,以布包參苓平胃散60克及紅棗120克,填入鴨腹內用線紮定,放砂鍋內加黃酒250克及水適量,取文火燉爛,吃鴨食棗喝湯,適用於虛勞發熱、咳嗽咯血、少食贏瘦。
5.老鴨1隻,北沙參、玉竹各50克,食鹽適量。把老鴨去毛皮及內髒,與北沙參、玉竹同煮湯,用食鹽等調味。佐餐食用。有補肺、滋陰作用。適用於肺陰虛咳喘,糖尿病,慢性胃炎,津枯腸燥便秘等症。
6.野鴨1隻,赤小豆10~50克,陳皮3克(或花生米100克,冬瓜皮50克)。把野鴨去毛及內髒,與赤小豆、陳皮(或加花生米,冬瓜皮)同煮湯。兩天吃一隻,連服數隻。適用於營養不良性水腫,慢性腎炎水腫。
“食用禁忌”
鴨肉不宜與楊梅、大蒜、木耳和鱉肉同食。
腹瀉、腳氣、外感風寒、外科化膿患者忌食。
鵝肉
[來源]
鵝肉為鴨科動物家鵝的肉。鵝在我國江淮以南的地區廣泛飼養。多飼養於近江河湖邊,喜群居,善遊泳戲水。嗜食青草水藻等。
[異名]
家雁、舒雁。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肺經。
[功效主治]
益氣補虛,和胃止渴。主治身體虛弱,營養不良,或脾虛氣弱,口渴津少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