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中藥本草(1 / 3)

人參

[來源]

人參為五加科草本植物人參的幹燥根。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商品藥材,因產地、加工方法及野生與栽培的不同,而有野山參、移山參、生曬參(直接曬幹者)、紅參(蒸熟後曬幹者)、白參(煮後再入糖汁中浸後曬幹者)、朝鮮參(別直參、高麗參)等不同名稱。均以根肥體大,質硬而脆,表皮完整,皺紋細密者為佳。

[異名]

人銜、鬼蓋,土精,神草、黃參、血參,地精,百尺杵,海腴、金井玉闌、孩兒參,棒槌。

[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溫。歸脾、肺、心經。

[功效主治]

大補元氣,強心固脫,寧神益智,生津止渴。

“藥膳本草偏方”

1.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等配伍,適用於久病虛弱,食少氣短。

2.人參、熟地、當歸等配伍,適用於血虛、陽痿。

3.人參、鹿茸、胎盤等配伍,適用於陽痿。

4.人參、瓜蔞根各等分。生為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麥冬湯送下。適用於消渴引飲無度。

“食用禁忌”

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服用時忌食蘿卜、茶葉;水煎忌用鐵器。

凡有實證、熱證、感冒患者,禁服人參或用人參製作的藥膳食品。

西洋參

[來源]

西洋參為五加科草本植物西洋參的根。主產美國、加拿大及法國。我國移種叫“種洋參”。又名西參、花旗參。以根條均勻、質硬、體軟、表麵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

[異名]

花旗參、廣東人參、西洋人參、洋參。

[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涼。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益氣生津、潤肺清熱之功效。適用於氣陰虛所致少氣、口幹口渴、乏力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西洋參3克,切薄片,泡開水代茶飲用。適用於暑熱煩渴。

2.西洋參20克,白酒500克,浸泡7天後服,每次服5~10毫升,每日2次。補虛、健身、抗衰老。

3.西洋參3克,粳米150克,煮粥。適用於病後體弱,舌紅無苔少津。

“食用禁忌”

平素怕冷、腹瀉清稀質冷之虛寒體質者,不宜服。

黨參

[來源]

黨參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的根。主產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及東北等地。又名野黨參、潞黨參、台黨參。以根條粗大、橫紋多、質柔潤、味甘甜、嚼之化渣者為佳。

[異名]

上黨人參、獅頭參、黃參、中靈草。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肺經。

[功效主治]

補中益氣,健脾生津。應用於脾胃氣虛,脾肺氣虛所致的神疲氣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後飽脹、便溏腹瀉、內髒下垂、氣墜脫肛、動則汗-出、久咳聲低、少氣喘促等。以及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慢性肝炎、消化不良、缺鐵、營養不良性貧血、白細胞減少症、低血壓等而屬氣虛者。

“藥膳本草偏方”

1.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等配伍。適用於食少便塘、四肢倦怠。

2.黨參10克,大棗20克,糯米250克,白糖50克,蒸熟食之。適用於體虛氣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腫。

3.黨參50克,黃柏25克,研末。適用於小兒口瘡。

“食用禁忌”

本品不能與藜蘆同用。凡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之表證未解,及腹滿硬痛、胸悶苔厚膩等邪實者,均不宜單獨用。

太子參

[來源]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主產江蘇、山東、安徽等地。又名孩兒參、童參。以體肥潤、色黃白、無根須者為佳。

[異名]

童參、孩兒參、米參。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肺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益氣,健脾,生津之功效。適用於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自汗,精神疲乏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太子參15克,浮小麥25克,水煎服。適用於自汗。

2.太子參15克,山藥20克,穀芽20克,水煎服。適用於脾虛倦怠、食少。

“食用禁忌”

本品補氣固表利水宜炙用,托毒生肌宜生用。

凡外感患者忌食。

黃芪

[來源]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幹燥根。

[異名]

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王孫、百藥綿、綿黃耆、箭芪。

[性味歸經]

味甘,性溫,無毒。歸肺、脾經。

[功效主治]

本品生用具有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脫瘡生肌之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浮腫、痛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炙用可補中益氣。適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泄、脫肛、氣虛血脫、崩帶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

“藥膳本草偏方”

1.黃芪、防風各50克,白術100克。上藥每服15克,水煎服。適用於自汗。

2.黃芪15克,茯神15克,栝樓15克,甘草(炙)5克,麥冬(去心)10克,幹地黃20克。以上六味,水煎服,分3次服完。日進1劑,服10劑,對糖尿病有顯著療效。

3.生黃芪20克,升麻5克。水煎服。適用於脫肛。

4.糯米1合,川芎50克,水煎,分3次服。適用於氣虛胎動,腹痛下水。

“食用禁忌”

實證及陰虛陽盛者忌服。尤其是高熱、大渴、便秘等患者忌服。

忌蕪荑、酢物、海藻、菘菜。

白術

[來源]

白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術的根莖。主產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以個大、表麵色灰黃、斷麵色白黃、質堅實、無空心者為佳。

[異名]

術,山薊、楊枹薊,山芥、天薊,山薑,乞力伽,山精,山連,冬白術。

[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和中、安胎功能。適用於脾虛泄瀉、消化不良、食少倦怠無力、水腫、自汗、胸腹脹滿、胎動不安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白術10克,杜仲、續斷各15克,阿膠10克,煎水服。適用於胎之不固、腰酸腹痛。

2.白術(酒浸,九蒸九曬)500克,菟絲子(酒煮,曬幹)500克,六神曲50克。共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次服用10~15克。適用於虛弱枯瘦,食而不化。

“食用禁忌”

陰虛燥熱,鬱結氣滯,脹悶積聚,吼喘,胃痛,癰疽多膿患者忌服。

山藥

[來源]

山藥為薯蕷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蕷的塊莖。主產河南、山西、河北、陝西、湖南等地。又名淮山藥、懷山藥、薯蕷。以身幹堅實、粉性充足、顏色潔白、味微酸者為佳。

[異名]

署預,薯蕷、山芋,兒草,延草,王芧,淮山藥,蛇芋,野山豆,山板術,白苕,九黃薑、野白薯,扇子薯、佛掌薯,白藥子,懷山藥。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健脾、除濕、益肺固腎、益精補氣之功效。適用於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山藥、白術各50克,人參6克,上3味,搗成末,煮白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30丸,空腹食前溫水飲下。適用於脾胃虛弱。

2.山藥250克,煮熟,搗成泥,甘蔗500克,絞成汁液,放入山藥尾內,調勻服。適用於疾氣喘急。

3.山藥、蓖麻子、糯米為一處,水浸研成泥,敷腫處(外用)。適用於腫毒。

“食用禁忌”

實邪患者忌服。

白扁豆

[來源]

白扁豆為豆科草本植物扁豆開白花植株的種子。主產河南、湖南、安徽等地。又名南扁豆、羊眼豆、蛾眉豆。以顆粒飽滿者為佳。

[異名]

藊豆,南扁豆,蛾眉豆,羊眼豆,膨皮豆,茶豆,南豆,小刀豆、樹豆,藤豆。

[性味歸經]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補脾止瀉,消暑解毒。適用於脾虛泄瀉,體倦乏力,食少便溏,暑濕,吐瀉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白扁豆炒為末,用米飲每服二錢。適用於白帶下。

2.白扁豆15克,藿香15克,砂仁6克,杏仁6克,木瓜10克,厚樸6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半夏6克,甘草3克。適用於夏日飲食不調、內傷生冷食物、外傷暑氣、寒熱交作。

3.白扁豆750克(薑汁浸,去皮,微炒),人參(去蘆)50克,白茯苓、白術、甘草(炙)、山藥各1000克。上為細末,每服10克,棗湯調下。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進而嘔吐泄。

“食用禁忌”

白扁豆作藥膳食用,一定要煮熟。凡患寒熱者,不可食;患冷氣人勿食;患瘧者忌食。

甘草

[來源]

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狀莖。主產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又名美草、蜜草、國老、粉草。以質堅實而重、皮細而緊有抽溝、斷麵黃白色、粉多味甜、嚼之纖維少者為佳。本品有生用、炙用之別,作為補益之用宜炙用。

[異名]

美草、蜜甘、蜜草、國老、靈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胃、心、肺經。

[功效主治]

本品有和中益氣、緩急止痛、緩和藥性、解毒、祛痰之功效。適用於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睥胃不和、腹痛、胃痛、咳嗽痰多、癰瘡腫毒、胸腹或四肢攣急作痛、咽喉痛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甘草2份,青蒿2份。共研細末,於發作前2小時取用1份放肚臍上,以膠布或小膏藥貼之。適用於瘧疾。

2.甘草一尺,並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漬洗之,日三五度。適用於陰下濕癢。

3.甘草一錢,石葛蒲五分至一錢,炒棗仁一錢。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次內服。適用於失眠、煩熱、心悸。

“食用禁忌”

凡濕邪內停所致的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實證中滿者禁服。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紫河車

[來源]

紫河車為健康產婦的幹燥胎盤。以完整、色黃、潔淨無殘血者為佳。

[異名]

胞衣,混沌皮、混元丹,胎衣、混沌衣,胎盤,胎包,京河車,杜河車。

[性味歸經]

味甘、鹹,性微溫。歸肺、肝、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補氣、養血、益精之功效。適用於肺腎兩虛、勞傷虛損、體弱形瘦、咳喘咯血、低熱盜汗、陽痿遺精、腰酸、頭暈、耳鳴、婦女氣血不足、不孕或乳少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初生胞衣,長流水中洗去惡血,待清汁出乃止,以酒煮爛,搗如泥,入白茯神末,和丸梧桐子大。每米飲17百丸,忌鐵器。適用於五勞七傷,吐血虛瘦。

2.紫河車,去膜洗淨,慢火炒焦,研末,每日晚飯後服2~5克。適用於產後乳汁不足。

“食用禁忌”

胸悶腹脹,咳喘痰多、便結尿黃,舌苔厚膩等之實邪壅盛者不宜用。

黃精

[來源]

黃精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精的幹燥根莖。主產貴州、湖南、浙江、廣西、河北、山西、遼寧等地。又名仙人餘糧、救窮草、鹿竹。以莖塊大、色黃白、明亮質潤、味甘甜者為佳。

[異名]

龍銜,太陽草,白芨、兔竹、垂珠、雞格,鹿竹、重樓,萎蕤、苟格、馬箭、筆菜,黃芝,筆管菜,生薑,野生薑,野仙薑,山生薑,玉竹黃精、白芨,山搗臼,雞頭參,黃雞菜,山薑。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肺、脾、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潤肺養陰、補脾益氣之功效。適用於肺虛燥咳、腰酸、頭暈、脾胃虛弱、肺癆咳血、病後食少、筋骨軟駐、風濕疼痛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黃精、蒼術各四斤,枸杞子五斤,天門冬三斤。煮汁一石,糯米一石,如常釀酒飲。壯筋骨,益精髓。

2.黃精、黨參、懷山藥各一兩,蒸雞食。適用於脾胃虛弱,體倦無力。

3.鮮黃精根頭二兩,冰糖一兩。開水燉服。適用於肺癆咳血,赤白帶。

“食用禁忌”

本品性較滋膩,易助濕邪,故消化不良、胸悶腹脹、食少苔膩、咳喘痰多者,均不宜服用。

鹿茸

[來源]

鹿茸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尚未骨化帶茸毛的幼角。主產東北、西北、西南山區及新疆、青海等地。以茸體飽滿、粗大挺圓、毛細體軟、質嫩無棱、皮紅色棕、油潤光亮者為佳。

鹿角膠,即鹿角加工熬製而成的膠體。又稱白膠。以切麵整齊平滑、棕黃色、半透明、不抽陷、味甘無腥臭氣者為佳。功用與鹿茸相同,但效力不及鹿茸。

[異名]

斑龍珠,黃毛茸,青毛茸。

[性味歸經]

味甘、鹹,性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補精髓、壯腎陽、強筋骨。適用於腎陽不足、精血虧虛之畏寒肢冷、陽痿早泄、宮冷不孕、小便頻數、腰膝酸痛、頭暈耳聾、精神疲乏、精血不足、筋骨無力、小兒發育不良、婦女任衝虛寒、帶下過多。

“藥膳本草偏方”

1.鹿茸、人參、熟地、枸杞子等合成丸服。如參茸固本丸。適用於胃寒肢冷、陽痿早泄。

2.鹿茸(酒浸)、當歸(酒浸)等分。為細末,煮烏梅膏子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用米飲送下。適用於精血耗竭,麵色黧黑,耳聾目昏,口幹多渴,腰痛腳弱,小便白濁,上燥下寒,不受峻補。

“食用禁忌”

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以免陽升風動,頭暈目赤。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火盛或有痰熱以及外感熱病者忌服。

鹿腎

[來源]

鹿腎為鹿科動物梅花鹿和馬鹿的雄性外生殖器。主產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又名鹿腎、鹿衝。以粗壯、條長、無殘肉者為佳。

[異名]

鹿莖筋,鹿鞭,鹿陰莖,鹿衝,鹿衝腎,鹿雞巴。

[性味歸經]

味甘、鹹,性溫。歸肝、腎、膀胱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補腎、壯陽、益精之功效。適用於腎陽虛所致的陽痿、腰膝酸痛、耳鳴、婦女子宮寒冷不孕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鹿腎1對,(去脂膜,切),粳米二合。於豉汁中調和,煮作粥,入五味,如法調和,空腹食之,作羹及入酒並得,食之。適用於腎氣損虛,耳聾。

2.鹿腎、枸杞、菟絲子、巴戟、狗腎,為丸服。適用於陽痿不舉。

3.鹿腎熬膠,與阿膠攛入服之。適用於婦人血虛,淋帶,腰膝酸疼,不能受孕者。

“食用禁忌”

本品溫熱,感冒期間,發熱飲冷、便結尿黃等之火熱實證,以及陰虛火旺者,均不宜用。

牛鞭

[來源]

牛鞭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雄性的外生殖器。以粗狀,條長,無殘肉,無蟲蛀者品質優良。

[異名]

雄牛生殖器,牛雞巴(四川土名)。

[性味歸經]

甘、溫。歸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補髓之功效。適用於腎陽虛、陽痿、腰酸、精冷、早泄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牛鞭、狗鞭燉食。適用於陽痿不舉:

2.牛鞭、狗鞭、枸杞子、杜仲,加調料燉食。適用於陽萎,腰膝酸痛。

3.牛鞭1條,人參15克,懷山藥30克,白酒1000克,浸泡服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適用於腎虛陽痿、體倦乏力:

“食用禁忌”

凡痰熱,胃火者忌服。

羊鞭

[來源]

羊鞭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雄羊的生殖器。其品質以粗壯、身幹、無殘肉筋膜,無蟲蛀,黴變者優良。

[異名]

雄羊生殖器、羊雞巴(四川土名)。

[性味歸經]

甘,溫。歸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補腎氣、益精髓之功效。適用於腎虛勞損、腰膝酸痛、耳聾、陽痿、早泄、夢遺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羊鞭2條,羊腎2個,桑螵蛸15克,燉服。適用於尿頻,遺溺。

2.羊腎2個,杜仲20克,燉服。適用於腰膝酸疼。

3.羊鞭2條,牛鞭1條,枸杞子20克,燉服。適用於陽痿。

“食用禁忌”

凡外感時邪或內有宿熱者忌服。

驢鞭

[來源]

驢鞭為馬科動物驢的雄性外生殖器。以粗壯、長條完整、有睾丸、無殘肉油脂、體幹燥,無蟲蛀者優良。

[異名]

驢陰莖,驢三件,驢腎,驢雞巴(四川土名)。

[性味歸經]

甘、鹹,溫。歸腎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益腎壯陽、強筋壯骨之功效。適用於陽痿、筋骨酸軟、氣血虛虧、產婦乳汁少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