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春季養生藥膳(1 / 3)

薺菜粥

“原料”新鮮薺菜250克(或幹薺菜90克),粳米50~100克。

“製作”將薺菜洗幹淨切碎,與粳米同入砂鍋內,加水500~800毫升左右,文火煮粥。薺菜質軟易爛,不宜久煮。

“用法”每日早、晚餐溫熱服食。

“功效”益氣健脾,養肝明目,止血利水。適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形體瘦弱,肢體浮腫,乳糜尿;肝陰血虧虛所致的頭昏眼花,視物模糊及肺胃出血,子宮出血,流產出血,月經過多,二便出血,慢性腎炎水腫等。

酸棗仁粥

“原料”酸棗仁30~45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製作”先將酸棗仁搗碎,用細紗布袋包紮好,加水濃煎取汁備用。將粳米人砂鍋加水文火先煮粥,待米半生半熟時,加入藥汁攪勻,慢熬成粥,待粥熟時,加入紅糖,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睡前一小時許,溫熱服食。

“功效”補血寧心,安神止汗。適用於心肝血虛所致的心悸怔忡,心煩失眠,自汗盜汗,心神不寧者。凡發熱口渴,舌紅苔黃,便秘尿黃之實熱者,不宜服。

山藥桂圓粥

“原料”淮山藥50克,桂圓肉15克,荔枝肉15~20克,五味子3~5克,粳米30~50克,白砂糖適量。

“製作”先將五味子煎水,去渣取藥汁與淮山藥、桂圓肉、荔枝肉、粳米同入砂鍋,再加水適量,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晨、晚上臨睡前溫熱服食。

“功效”滋補心腎,安神固澀。適用於心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潮熱盜汗,手足心低熱,心悸心煩,失眠多夢,遺精早泄,頭暈耳鳴等。平素形寒怕冷之陽虛體質者,不宜服。

補虛正氣粥

“原料”炙黃芪30~60克,人參3~5克(或黨參15~30克),粳米100~150克,白砂糖適量。

“製作”先將人參(或黨參)、黃芪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時許,入砂鍋煎沸,後改用文火煎成濃汁,取藥汁後,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後將一、二煎藥液合並,分兩份於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適量煮粥。粥成後,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3~5天為一療程,間隔2~3天後再服。

“功效”補正氣,健脾胃,抗衰老。適用於脾胃氣虛,正氣虧損所致的形體瘦弱,神疲氣短,心悸不寧,常自汗出,稍活動則喘促氣不接續,食欲不振,久泄久痢,小便不利,肢體浮腫;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慢性肝炎、慢性腎炎、低血壓、營養不良性水腫、容易感冒等而屬脾胃氣虛者。年老氣虛體弱者,常服能增強正氣,提高抗病能力,抗衰延年益壽。在服粥期間不宜食蘿卜、茶葉。凡心煩引冷,舌紅苔黃,便結尿黃之實熱證者不宜食用。

蓮淮粳米糊

“原料”蓮子肉(去心)250克,淮山藥250克,粳米250克,茯苓250克,白砂糖適量。

“製作”先將蓮肉、淮山、茯苓、粳米,分別烘幹研為細末,然和合攪拌均勻備用。每次取50克,加水適量,煮熟為糊,調入適量白糖即成。

“用法”每日上、下午各服一次。

“功效”益氣健脾養胃。適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食欲不振,不思飲食,消化不良,腹脹泄瀉;以及慢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腫瘤病人放療化療後食納減少等而屬脾胃氣虛者。

人參湯圓

“原料”人參5克,櫻瑰蜜15克,櫻桃蜜15克,黑芝麻30克,白砂糖150克,雞油30克,麵粉15克,糯米粉500克。

“製作”將人參用水泡軟後切片,再微火烘脆,研成細粉;雞油熬熟;麵粉放幹鍋內炒黃;黑芝麻炒香,搗碎;備用。將玫瑰蜜、櫻桃蜜用擀麵杖壓成泥狀,加入白糖,撒入人參粉和勻,點入雞油,再加炒麵粉揉至濕潤成餡備用。將糯米粉滲水揉成濕潤粉團,分成小團,包上心子,作成湯圓。待鍋內清水燒沸時,下入湯圓,煮至湯圓浮在水麵後2~3分鍾即成。

“用法”溫熱食用,適量。

“功效”補益心脾。適用於心脾氣血兩虛、脾胃氣虛所致的形瘦體弱,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麵色萎黃,心悸心慌,失眠多夢,不思飲食,腹脹便溏,常自汗出等。

淮藥芝麻酥

“原料”鮮山藥250克,黑芝麻15克,白砂糖100克。

“製作”將黑芝麻淘洗幹淨,炒香備用,鮮山藥削去皮,切成菱角塊,入六成熱的油鍋翻炸至外硬中間酥軟,浮麵時撈出待用。將炒鍋置火上燒熱用油滑鍋後,放入白糖,加水少量溶化,至糖汁成米黃色,投入炸後的山藥塊翻炒,使外麵包上一糖漿,撒上黑芝麻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