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誰最幸福、最高興啊?板爺最高興,就是北京蹬平板車、蹬三輪車的。他怎麼最幸福呢?板爺雖然住的是平房,早上一起來,兩手提著兩個鳥籠,上公園溜玩去了。一邊唱著京劇,一邊溜玩,挺好。回來一碗豆漿兩根油條,挺好,很高興。板爺的孩子沒有什麼碩士博士,他初中畢業,在馬路對麵修自行車;閨女呢,胡同口對麵賣醬油呢。所以他們可以經常回來看他,有點頭痛腦熱,一家人都來看他,買點水果點心,一家人天倫之樂,兒孫繞膝,有說有笑。板爺說過去我棒子麵都吃不上,現在不僅吃水果,還能吃點心,每天有說有笑,非常高興。而且沒有一點難受,閨女也在,兒子也在,挺孝順。你那個教授兒子都是博士、博士後,聖誕節一張卡片,管什麼事啊,你再哭都沒有人理你。人的幸福,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因此我們要做到心態平衡。
七十年代送禮送點心,八十年代送禮送保健品。九十年代送鮮花。我管的病房裏現在沒有送點心,都是送鮮花。二十一世紀,送禮送什麼呢?二十一世紀最寶貴的是健康,怎麼送健康呢?最健康最好的就是養心八珍湯。養心八珍湯那是真正健康的八珍湯,八味藥。
第一味藥:慈愛心一片。對世界充滿愛心。這個人如果對世界不充滿愛心,那這個人不能做人。
第二味藥:好心腸二寸。要善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對世界要充滿愛心,要幫助人。
第三味藥:正氣三分。人都要有正氣,“三講”中就有一條是“講正氣”。
第四味藥:寬容四錢。寬容比正氣要多。因為人非聖賢,多有不足,你要不寬容不行。人必須度量大,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他人寬容。
第五味藥:孝順常在。我們作老年幸福度調查,影響老年人幸福的主要因素不是金錢、地位。
有一個孝順的子女在身邊,是所有老年人最幸福的首要條件。不孝順的子女不行,那種子女要了也沒有用。關於孝順,一次我碰到香港一個經理,足艮我聊,我說你們選員工怎麼選啊?我本來以為香港合資經營企業的選人標準肯定是外文好、會電腦。他卻說:“我選人啊,最重要的標準是看他是否孝順。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他能對別人好得了嗎?他肯定是白眼狼。因此我選人,頭一個看他是不是孝順。孝順是東方人的美德。”
第六味藥:老實適量。人要老實,但也不能太老實,太老實變傻子也不行。但是不老實也不行,老實隻能看情況因人而異,適量掌握。
第七味藥:奉獻不拘。奉獻越多越好。
第八味藥:不求回報。
做了好事,不求回報。
把這八味藥放在“寬心鍋”裏炒,文火慢炒,不焦不燥,就是慢慢經常思考,再放在“公平缽”裏研,精磨細研,越細越好,三思為末,淡泊為引,做事要三思而行,做人要淡泊寧靜;做成菩提子大小,和氣湯送下,清風明月,早晚分服。可淨化心靈,升華人格,物我兩忘,寵辱不驚。
“養心八珍湯”有六大功效:
第一,誠實做人;
第二,認真做事;
第三,奉獻社會;
第四,享受生活;
第五,延年益壽;
第六,消災去禍。
我想心理要平衡,一個人既要奉獻社會,還要享受生活。過去隻提奉獻不對,還要享受生活。這裏的享受是指他需要更多的業餘愛好,品味人生。知識麵要寬一點,有更多的業餘愛好,那麼他心理越容易平衡。就怕心胸太窄。
因為我們現在很多醫生隻看病,不會看病人。“你怎麼不好?”“高血壓。”“還有什麼不好?抓點藥走吧。”他把病人當作一種機器,千篇一律。實際上人跟人不同。心理狀態、性格相差很多,你必須看病人才懂得調整他的心理狀態,解決他的問題,不然,病就看不好。那麼,這需要醫生有廣泛的知識。馬寅初老先生講過兩句話:“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展雲舒。”這個度量很大,梁啟超給謝冰心寫過:“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世界上雖滄桑變化,我心事定。無論你怎麼變化,我心裏有數,心裏各種煩惱的事啊,做一個夢,睡一個覺就過去了。這就是度量。張學良將軍,1932年就是國民革命軍副司令,海陸空的副總司令,僅次於蔣介石,1936年卻成為階下囚。如果心理不平衡,度量小,十個張學良都死了。而他無論受到多大的挫折,都能維持心理平衡。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中科院在北京為他舉行七十歲生日慶祝會時,他說了兩句話,他說:“我一輩子做事做人的原則,以杜甫‘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兩句詩為準則。”仔細推敲世界上的萬物道理,做一些快樂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高興的、有益的事,不必為了一些空名而放棄了自己喜歡做的事。
一個人心態好,世界上一切都變得很美好。比如我今天很高興,全心身都很輕鬆,走到馬路上,會感到陽光格外明媚,藍天更藍,空氣更清新,滿大街的人都很高興。其實我隻是因為個人高興就感到世界很美好,我自己不高興啊,心裏很難受,就是山光水色你也欣賞不了,山珍海味也沒有什麼味道。就算躺上一張高級席夢思床,一萬多元錢一張的床,躺上床翻來覆去整夜地做噩夢也不行。心情不好,多好的東西都不行。實際上就是這樣,心情好,一切都美好,所以杜甫講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多好啊,為什麼流眼淚、心驚肉跳呢?因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打仗情況下,家裏親人死活都不知道,一看到花鳥,人隻能更傷心。白居易詩中曾寫過:“行宮望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皇帝的行宮多漂亮,月亮多好啊,但是隻見傷心的顏色;鈴聲多好聽啊,卻是腸斷的聲音。為什麼呢,因為唐明皇想到楊貴妃死了,他心裏整天想念著楊貴妃,萬念俱灰。在這種心情下,心態不好,一切都很灰暗。因此要保證自己三個正常、愉快的心態,或者叫“三個快樂”:第一助人為樂;第二知足常樂;第三自得其樂。為什麼要助人為樂?因為幫助人的過程可以淨化靈魂,升華人格,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