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北京一看,我們的工會主席、支部書記一到過年過節,看的是老病號,病越重越去看他。健康的人反而沒人關心!
我並不是說老病號不要關心,不是這個意思。在我們這裏,你10年不得病,那你幹活去,誰理你?
美國這個公司所提倡和關心的是健康,讓大家健康,大家不得病。在我們這裏,健康反而沒有人關心。你病越重,倒有人看,長期病假,每到春節總有人看他。我們的觀念是重視醫療,醫療費花去5萬、10萬沒問題。我管的病房,幹部一住院就幾萬。我國醫療費花100萬沒問題,但預防費卻一分錢也沒有。實際上有專家測算,心血管病預防花上1元錢,可節約醫療費8.59元,或節約終末期搶救費約100元。因此,預防是最明智的上策。
我在北京農村搞過一個調查,有一戶農民一年收入十多萬元,很有錢,光過年給小孩買爆竹,一花就2 000多元錢。這麼有錢的人到他家裏一調查,全家7口人用一把牙刷。他認為刷牙是多餘的。結果這家7口人有4個得高血壓。
實際上,口腔的健康可以減少很多病,如動脈硬化、心髒病。在國外口腔健康被認為是第一重要的,世界衛生組織也非常重視口腔衛生健康。
所以,觀念要轉變,從治病轉變到預防上。不然就永遠又花錢,又受罪。
例如,心血管內科專家經常強調一句話:老年人要注意“三個半分鍾,三個半小時”。
三個半分鍾
什麼叫“三個半分鍾”呢?有一次,一位美國科學家發現,很多病人白天挺好,夜裏突然死了。奇怪怎麼會白天好好的,夜裏就死了呢?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夜裏起床太快,突然體位變化造成體位性低血壓、腦缺血、頭暈,結果暈倒,造成腦外傷。有的人腦缺血變為腦血栓;有的人突然心髒缺血,變為心絞痛、心肌梗死。所以,經常有夜裏體位突然變化而造成意外的。
而這種情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夜裏醒來,在床上先躺半分鍾,不要馬上起床,坐起來半分鍾,兩腿下垂半分鍾,經過三個半分鍾,你再起床上衛生間就沒有問題了。
我們還見過一個病人死在廁所裏,從他身上戴的動態心電圖監測儀(簡稱“霍特”)記錄發現,他上廁所大便,本來心跳每分鍾70次,一使勁,心跳降到每分鍾30次;一放鬆,心跳就又回到每分鍾70次;再使勁時,心跳由70到30,由30到停止。就是說,大便太用力也是不行的,會通過增加腹壓使心跳減慢或驟停。
注意三個半分鍾,可以不花一分錢,減少或防止很多病人的猝死(或發生意外)。
我得重複一下:
醒過來不要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鍾;起來後坐半分鍾;兩條腿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鍾。
經過這“三個半分鍾”,不花一分錢,腦缺血沒有了,心跳也很正常,還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猝死,不必要的心肌梗死,不必要的腦卒中。
有一次,我們講完課,有位老幹部大哭。我說:“你哭什麼呢?”他非常傷心地說:“我就是兩年前夜裏上廁所,上得快了一點,猛了一點,頭暈。結果呢,第二天一早醒來,半身不遂,整整在床上躺了8個月,長起褥瘡來,兒子都不孝順了。我要是早聽這節課,就不至於半身不遂了,早知道三個半分鍾,我何至於受8個月的罪。”
三個半小時
“三個半小時”是指早上活動半小時,跑步、體操都可以;中午午睡半小時;晚上散步半小時。
午睡很重要,午睡究竟好不好,這個問題研究了幾百上千年,眾說紛紜。現在弄清楚了,有午睡習慣的人,冠心病死亡率明顯降低,隻要每天堅持午睡半小時,冠心病死亡率可以減少30%。因為午睡這段時間,血壓呈低穀,心髒從而得到保護,上班後血壓一直居高不下,午間小憩後,血壓會降下來,下午上班精神也好。地中海國家、南歐國家都有午睡的習慣,包括我國廣東有午睡習慣的地方,冠心病發病率相對都較低。
按照生物鍾的節律,該休息時還得休息。工作再忙,也不要連續24小時工作。曾有一位副主任醫師,為了參加一個學術會議趕幾篇文章,連續加班三天三夜,結果趴在辦公桌上死了,才42歲。
其實,他平時身體健康,活到92歲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但連續工作72小時,違背了生物鍾,過分緊張,過分勞累,突發心髒疾病,非常可惜。如果他每天工作16小時,4天多一樣能完成任務。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再忙,也要該活動時活動,該休息時休息。
兩個“三聯征”
另外,還要避免兩個“三聯征”,世界各國都一樣。
第一個是來寒流後下雪的第二天早上,“寒冷、勞累、清晨”致使冠心病猝死發病率升高。上午6點到11點是“魔鬼時間”,這時候心髒血管負擔最大;另外,清晨,經過一夜休息,代謝、排泄,造成體液濃縮,血液最黏稠;而這時又是最緊張的時候,起床,洗漱,不要遲到!交感神經最興奮,血管收縮物質漸增,寒冷又加劇了這種情況。此時,心髒耗氧最多,血管中阻力大,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就容易發生猝死,很危險。所以,冬天寒流的第二天早上,應格外小心。
第二個“三聯征”,就是“飽餐、飲酒、興奮(激動)”,易造成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英國哲學家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現在看來,知識不僅是力量,知識還可以帶來文明,文明可以減少疾病。
為什麼呢?讓我們看一看亞特蘭大的啟示。
亞特蘭大是1996年第26屆奧運會的舉辦城市,是美國的曆史名城。
1999年11月,在亞特蘭大召開了第72屆美國心髒病學會年會,規模盛大,有3萬名世界各地的代表參加,收到論文13 509篇,但真正使人難忘的是大會主席的開幕詞及會議強調的精神:“等病人得病後找醫生,醫生能給予病人的幫助已經很有限了。即使治好了,病人也不能恢複到和病前完全一樣‘天衣無縫’。”因此,好的醫生是不讓人得病的醫生,提出了“超越二級預防”的概念,即不是坐等病人發病後進行治療和二級預防,而是要主動找出具有高危因素的高危病人,認真進行一級預防,使他們不發病。
比如,早期篩查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糖尿病,以預防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等並發症,或更早地預防上述危險因素的發生,使預防的觀念更積極、更有力,成為真正的“上工治未病”(高明的醫生,在未生病時就預防,使人不得病),造福人類。
這次大會的展廳裏有足球、籃球、網球,還有各式健康食品及食物的真模型,各種科學烹飪手冊、食譜配方。
更令人感動的是,大會開幕當天,全市有無數家庭舉家走上街頭,參加群眾性的跑步健身運動,萬人空巷,熱鬧非常。企業熱心讚助,媒介大造輿論,人人興高采烈。舉辦者還給每一位參加跑步者發了T恤衫和飲料、食品獎勵。
學術會議不再是少數人冷冷清清的交流,科研成果也不單是幻燈片上的數字羅列。提倡科學的生活方式不光是寫在紙上、掛在嘴上的口號,而是變成廣大群眾實實在在的行動,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千千萬萬人的自覺行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