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將軍1932年就是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僅次於蔣介石。1936年成為階下囚。他如果心理不平衡,度量小,十個張學良都死了。但他無論受多大的挫折,胸懷坦蕩,都能維持心態平衡,因此活了101歲。
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舉行70歲生日慶祝會時,他講了兩句話。
他說:我一輩子做事、做人的原則,以杜甫“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兩句詩為準則。仔細地推敲世界上的萬物道理,做一些快樂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必為了一些空名而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
一個人心態好,世界上一切都變得很美好。比如我今天很高興,全身心都很輕鬆。走到馬路上,會感到陽光格外明媚,藍天更藍,空氣更清新,滿大街的人都很高興。
其實,隻是因為我自己高興,就感到世界很美好。
我自己不高興啊,心裏很難受,就是山光水色也欣賞不了,山珍海味也沒有什麼味道。就算躺在一萬多元錢一張的高級席夢思床上,翻來覆去整夜做噩夢也不行。心情不好,多好的東西都沒用。
實際上就是這樣。心情好,一切都美好。
所以杜甫講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多好啊,為什麼要流淚、心驚肉跳呢?因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打仗情況下,家裏親人死活都不知道,一看到花鳥,人就更傷心。
白居易詩中曾寫過:“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皇帝的行宮多漂亮,月亮多好啊,但是隻見傷心的顏色;鈴聲多好聽啊,卻是腸斷的聲音。
為什麼呢?因為唐明皇想到楊貴妃死了,他心裏整天想念著楊貴妃,萬念俱灰,在這種情況下,心態不好,一切都很灰暗。
因此,要保持自己三種愉快的心態,叫“三個快樂”:第一助人為樂;第二知足常樂;第三自得其樂。
為什麼要助人為樂呢?
因為幫助人的過程可以淨化靈魂,升華人格。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我管的病房裏,經常住著一些“大款”,我經常勸他們,你有錢不要吃喝嫖賭,得了艾滋病,死得更快,還沒有藥治。
你有錢趕緊捐給“希望工程”,捐給“老少邊窮”地區,他高興,你高興,全社會都好。所以,春風得意時要助人為樂。
有人說:“我可助不了人,我沒錢,怎麼助人?”“唉,你看誰誰誰比我更有錢。”
我說,你可別這麼比,這麼比會氣死人,他的錢比你多,可是他的風險也比你大;他的地位比你高,他的壓力也比你大。事情是“一分為二”的。所以,知足常樂。
還有個自得其樂,就是倒黴的時候,也要快樂。因為風水輪流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沒有一個人永遠走運,沒有一個人永遠倒黴。
巴爾紮克講過:“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你現在倒黴,意味著光明就在前麵啊,所以你要自得其樂。禍福相依存,苦難是人生寶貴的財富。一個人要保持永遠快樂的心情。
總的說來,健康對我們是最寶貴的。健康不能靠高科技、不能靠藥物。
最近我們總結了四句話,很簡單的四句話:
“天天三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相逢借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藥好。”
心理平衡並非心如枯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華和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要保持心理平衡,就要做到“三個正確”: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正確對待社會。這樣在社會和事業追求中,才能給自己準確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隻要自我定位客觀準確,基本上處世就能夠比較得心應手,心理壓力很小。把自己的位置定好,這就是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