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澳門相隔僅40海裏,自古為中國領土,從公元前3世紀的秦代開始,港澳地區就正式劃入中國的版圖,先後屬南海郡、東官郡以及新安縣、香山縣所轄。從曆次的考古研究發現,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國先民就在這裏居住、捕獵、采果、耕作,繁衍生息。
香港麵積1000餘平方千米,是澳門的60倍之多。澳門人口40多萬,約是香港的1/15,但澳門的人口密度堪稱世界之最。走在兩地的街上,滿眼盡是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據統計,目前兩地人口中,中國血統居民均占95%以上,且廣東籍占大多數。
香港大街上人多車擠,高樓大廈似“人造峽穀”,缺少綠化和生機,但銀行、店鋪鱗次櫛比,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實為購物理想之地;澳門既有繁華的南灣都市區,又有較僻靜的氹仔村鎮,鬧中有靜,更適合人們度假消閑。
澳門海域水淺,大宗貨物靠香港轉運;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擁有世界最大的貨運碼頭。
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澳門落後於香港,稍具規模的工廠大都是香港廠家的分廠或附屬廠,經濟興衰受其影響較大,故有人說,香港“感冒”,澳門“發燒”。就工業部門來說,兩地均因人多地狹,缺少原料、燃料而大力發展加工工業,產品以出口外銷為主。香港和澳門都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城市,年入境人次均在500萬以上,旅遊業發達。
兩地都依靠內地供水,東深(港)供水工程不斷擴建,年供水達到10多億立方米;1988年建成的磨刀門引水工程,每日可供給澳門36萬立方米。
在城市知名度上,香港超過澳門,名聲顯赫,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東方之珠”美名揚四方;澳門賭業,世界有名,有“東方蒙特卡羅”之稱。
香港已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澳門的回歸日期是1999年12月20日。(曲中厚朱玉來)
台灣著名的佛教勝地--佛光山佛光山座落在台灣省高雄縣的大樹鄉,是台灣著名的佛教勝地,由國際知名的佛教翹楚星雲大師所開拓經營。佛光山有台灣佛教最高學府,有世界上最大的佛殿和令人驚歎的接引大佛。
接引大佛若論實際高度,其實並不算高,它隻有12米,比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大佛(17米),河南龍門奉先寺大佛(17米)甘肅永靖炳靈寺大佛(27米)都矮一截。比起71米高的四川樂山大佛,更是小巫見大巫。但上述佛像都是依山雕鑿,雖雲大矣,但背靠山崖,參照物太大,佛像自然減少幾分氣勢。這個接引大佛卻不僅不背靠大山,還獨自矗立在一個山崗頂上,佛借山勢,便有一種高聳入雲的感覺。加上前述那些佛像都是石頭本色,與山體色差對比度小,因而並不不顯赫。而這接引大佛卻全身燦爛金色,給人的感覺自然大大不同。那閃亮的金色,在太陽映照下,反射出萬道金光,令人仰目望去,不由自主,發出連聲驚歎!接引大佛頂天立地,微微俯身向著人間,慈祥的麵目和接納引領的手勢,令人意會到他正引導眾生,前往那藏在縹緲雲間的極樂世界。
更妙的是,在接引大佛膝下,還有四百多尊金光燦爛,大約比一個成人略高的小佛像。它們也和大佛一樣,作出接納的手勢,有的沿著大佛的蓮花圍成一圈,有的似在山坡上列隊蜿蜒前行,有的在山頂排列成行。眾佛像的背景是蒼翠的綠樹,是佛刹的紅牆黃瓦,是藍天和白雲。當浮雲飄動時,你會覺得這幾百尊佛像似乎在緩緩前行,你仿佛聽見他們嘴裏含著佛號,在祥雲嫋繞中走向那西方極樂世界。
總之,遊客注足這小山之上,極目遠望,到處都是金光燦燦的佛像,隻見山天一色,顯現出佛海無邊的茫茫金光,氣勢恢宏,故名曰:“佛光山”。
佛光山上,在接引大佛的另一邊,有許多佛門長老的塋塔。這一些塋塔作葫蘆形,沿著山腰的柏油馬路,排列成行,形狀劃一,大小相若。其顏色鮮亮,一般以白色襯以粉紅、粉藍,很是奪目。塋塔間夾著大蓬大蓬盛開的紅花,更營造出熱鬧的氣氛,使這一帶自成一景,引致不少遊人欣賞留連。
台灣的蝴蝶·蝶穀·蝶畫台灣是世界著名的蝴蝶產地,“享有蝴蝶王國”之譽。全島已發現的蝴蝶有400餘種。
究其原因,因台灣地處亞熱帶,四季溫差不大,島上盛產各種水果,是蝶類生長,生存的樂園。
台灣到處都可見到蝴蝶,尤其是山穀林野,河岸林旁,一年四季都有成千上萬彩蝶在飛舞。
400餘種蝴蝶中有不少是世界上的珍稀品種,在許多國家瀕臨絕種而嚴禁捕捉,在台灣卻並不罕見。
生長在蘭嶼島上的金鳳蝶,翅膀上有一層金色粉狀物,好似鍍上黃金一般,身上布滿絢麗斑斕的五彩花紋,在陽光下飛舞,金光閃閃,燦爛奪目,十分迷人。在務社新發現的“維壽鳳蝶”,雌雄蝶的雙翅明顯分為不同形態,蝶體紋飾異常好看,觀賞價值極高,被學術界譽為蝶類中的無價之寶。據悉,迄今世界上隻發現過10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