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奇豔的“一岩而向背見,一石而兩三名”全國罕見的特異現象,明代李元陽總結得好,“天下山水,至武夷諸峰奇詭極矣!五嶽之內,山之大者,百裏同一;形小者,亦數十裏同狀。蓋其地脈相貫,故形狀不能不同也。獨武夷諸峰則不然,十裏之近,九曲之內,變幻四出,姿態橫出,或連脊異形,或一山兩狀。……布列盡平天巧,體製疑於人為。遊觀到此,將謂造物者之獨有所私矣。”(《登武夷山大王峰記》)這精辟的見解,把武夷山川的神秘麵紗揭示在遊人麵前。
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誌塔廣州從化北回歸線標誌塔,塔頂上有一個通天小孔。一縷陽光正正地從塔頂的小孔鑽進來;垂直地照射在塔底那指頭大的黃銅柱點上。這一年才能見一回的天文奇觀,今年老天爺格外開恩,可以在6月21日至22日連續兩天在位於從化太平鎮內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內目睹。最佳觀賞時刻是:6月21日12時27分40秒;22日12時27分53秒。
從化太平鎮北距廣州40餘公裏,有準高速公路相連。北回歸線標誌塔公園建於公路邊。塔高23.5米,型似火箭,由230多種7310塊花崗岩砌成,是目前世界最高、規模最大的回歸線標誌。標誌塔四周,現已建成園林公園,築有亭榭魚池,栽有奇花異樹數十種。有關部門計劃將公園麵積擴展到30公頃,建造成以北回歸線經過的不同國家、地區組成的七個微縮景區,配套天文館、自然博物館、使之成為廣州旅遊熱線上融科學、教育、旅遊為一體的科學遊樂園。
白塔攬勝白塔造型別致,為一方風景增色,這些白塔主要有:
曼飛龍白塔在雲南景洪縣,為一白塔群,由大小九塔組成,宛如玉筍破土而出,有筍塔之稱。
大姚白塔在雲南大姚縣,塔上大下小,形如磐錘,故俗稱磐錘塔。此塔形製特殊,在我國古塔建築中少見。
大理白塔在雲南大理,全稱崇聖寺三塔,三座白塔鼎足矗立於蒼山之麓,洱海之濱,為馳名的勝景。
北海白塔在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之巔,是北海公園最突出的建築。在其西的阜內大街北側,還有一座妙應寺白塔。
薊縣白塔在天津薊縣城內,因塔前有觀音寺,又稱觀音寺白塔,呈八角形,八個轉角處有重層小塔,較為奇特。
太穀白塔在山西太穀縣城內,外觀樓閣式,氣勢壯觀,瑰麗精致,潔白的塔身數十公裏外即可見。
五台山白塔在山西五台山塔院寺,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因而有五台山的標誌之說。
遼陽白塔在遼寧遼陽白塔公園內,實心密簷,整個建築的造型和局部雕刻,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杭州白塔在浙江杭州錢塘江邊閘口,為一座仿木塔形製白石建築,每層有腰簷和回廊,頂置塔刹,輪廓挺秀。
南充白塔在四川南充鶴鳴山,為密簷式鬥拱鋪作,並飾以假昂。此雄偉壯觀,雖經多次地震,基本完好。
武漢白塔在湖北武漢,全稱勝象寶塔,由外石內磚迭砌而成,層層上拔,內收外展,色澤白潤,鏤刻的各種圖案生動。
大小趙州橋大石橋全用石製成,二十八個拱券就像二十八張同樣形狀的弓,並排合攏在一起,做成弧形的橋洞,這種組合法,使橋上的每一道拱券都能獨立地負重,一道壞了,不會影響其它各道。拱腳像兩個弓稍插在兩岸,弓背拱起在河水上,遠遠望去,真像天上的虹。
要了解大石橋價值,隻須看看這幾個“最”:
趙州大石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大石橋長五十點八二米,寬九點六米,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單孔橋;趙州大石橋的跨度為三十七點三米,是古代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長的石拱;趙州大石橋的拱肩上還馱了四個小拱,這種“敞肩拱”型橋,不僅樣子精巧、美觀,還減輕了橋拱和地腳的負荷,河水暴漲時又減少水流的阻力,這一切都能延長橋的壽命,是世界橋梁史上的一個創舉。
小石橋雖不如大石橋那麼寬、那麼長--它隻長三十二米,寬六點三四米--但是某些地方卻勝過大石橋:它的橋麵弧度就小於大石橋,橋麵幾乎同水麵平行,其難度大大增加,其技藝又勝一籌。大石橋的玉石欄杆上雕著各樣的龍獸,或二龍戲珠,或二龍於水中握“手”言歡,或二龍於水中纏繞,口吐水花,千姿百態,古拙可愛。小石橋上也有浮雕:河神、飛馬、遊魚,還有許多生動的市井人物,那形象又豐富得多,技藝也純熟得多。
大石橋的真正作者是隋朝的工匠李春,其建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小石橋的作者則是金明昌年間(公元一一九0-一一九六年)趙縣的一位叫裒錢的人,其建橋的年代同京郊的盧溝橋相差無幾,橋欄及其雕刻是明代的遺物。古稱趙州,故又名趙州橋,當地俗稱為大石橋。建於隋代,據唐中書令張嘉貞撰寫的《石橋銘序》載:“趙州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橋為單孔,圓弧,南北向,全橋長644米,寬9米,由二十八道獨立石拱縱向並列砌築,淨跨37.02米,跨度大而弧形平。橋拱肩敞開,大石拱上兩端各建安濟橋兩個小拱,靠橋堍的兩小拱淨跨3.81米,近橋中央的兩小拱淨跨285米,此一設計,既減少水流阻力,又減輕大拱券和地腳的載重,構思精巧,在世界橋梁史上是一項極其偉大的成就,特別是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橋,是世界橋梁史上首創。橋兩側欄板、望柱雕刻精美,跌宕多姿。由於橋身巨大空靈,穩固堅輕,寓秀美於雄偉之中,巧奪天工。宋人杜德原詩有“駕石飛梁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坦平簡直千人過,驛馬馳驅萬國通,雲吐月輪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東”之句。民間流傳的歌舞劇《小放牛》讚譽此橋,反映了人們對造橋匠師的欽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