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旅遊熱線(5)(2 / 3)

摩尼殿創於宋皇祜四年(1052),平麵布局呈十字形,四麵正中各出抱廈,為國內孤例。殿內有釋迦牟尼說法像,為宋代原塑。

扇麵牆背後有彩塑海島觀音,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悲閣是寺院後部的主體建築,閣高33米,5簷3層。閣內矗立一尊千手千眼觀音銅像,高22米,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銅鑄立佛像。

慈氏閣和轉輪藏閣保存了早期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在建築史上具有極高的價值。

毗盧殿位於中軸線北端,殿內有一座多層周身滿鑄佛像的銅鑄佛教文物。銅鑄多麵佛像構思巧妙,鑄造精細。三層蓮座鑄像成為一個整體,每一蓮瓣上鑄一小佛,共1000尊小佛,三層蓮座上各鑄4尊毗盧佛,逐層收小,總計1012尊佛,構成千佛繞毗盧的形狀,是一件罕見的銅鑄藝術珍品。

隆興寺因創建久遠,寺內碑碣林立,其中最珍貴者首推龍藏寺碑,為隋代所立(1586年)。書法蒼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先河,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山東曲阜的孔廟及孔府(1)孔廟:在山東曲阜縣城內,南接舊城垣,東與孔府毗鄰。是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歿後一年,魯衷公將其故宅三間改建為廟,”歲時奉祀“自西漢以來,曆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重修、擴建,成為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前後共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禦碑亭。從大成門起,始分三路。中路有杏壇、大成殿、東西廡、寢殿。聖跡殿等;東路為孔子故宅,有詩禮堂、禮器庫、魯壁、故宅井、崇聖祠、家廟等;西路為祭祀孔子父母的啟聖王殿、啟聖王寢殿及用以習樂的金絲堂和樂器庫等。全廟共有殿堂閣廡四百六十六間,南北長1公裏多,總麵積327畝;周匝垣牆,配以角樓,蒼鬆古柏,森林羅列;殿宇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廟內碑刻上至兩漢,下迄民國,真草隸篆,各家書體俱備。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種類有:謁廟、祭告、修廟、墓誌、畫讚、詩文、名家法帖、漢畫像石等,共二千餘塊,是我國罕見的大型碑林之一。解放後,曾對主要殿宇進行多次大修,還辟有漢魏六朝碑刻、漢代畫像石刻、玉虹樓法帖石刻三個陳列室。

(2)孔府:舊稱衍聖公府。在山東曲阜縣城內,西與孔廟毗鄰。為曆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漢代封孔子嫡裔為奉祀君、關內侯;唐開元年間封文宣公;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徽宗時又封世襲衍聖公。孔子嫡長子原住闕裏故宅,稱”襲封宅“。宋寶元年間另建新第,封衍聖公後,始改稱衍聖公府。

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命於故宅東重建府第,弘治十六年(1503年)再次拓廣,嘉靖時重修。

經明清曆次維修擴建,遂具現在規模。麵積240餘畝,樓房廳堂四百六十三間,院落九進。其布局分為三路:

東路為家廟所在地,有報本堂、祧廟、一貫堂、慕恩堂,還有接待朝廷欽差大臣的蘭堂、九如堂、禦書樓及酒坊等作坊;西路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為舊時衍聖公讀書和學詩學禮、燕居吟詠之所,南北花廳為招待一般來賓的客室;孔府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外轄營管、百戶、孔庭族長及曲阜縣衙四個衙門。後為住宅,有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

最後是孔府花園。府內戒備森嚴,廳堂軒敝,陳設華麗。

孔府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檔案,原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千字文次序編目,解放後己整理出九千多卷。孔府收藏大批曆史文物,最著者為”商周十器“,亦稱”十供“,有:木工鼎、冊卣犧尊、亞尊、伯彝、蟠夔敦、饕餮、夔鳳豆、四足鬲。

形製古雅,紋飾精美,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清高宗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賞賜孔府。孔府收藏元、明、清以來數以千計的衣冠劍履、袍笏器皿等,其中元代七梁冠為國內僅有。

承德外八廟承德是清代除北京城之外的又一個政治中心。從康熙帝起,每朝皇帝多在夏秋季節長住避暑山莊處理朝政。為了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密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同中央的聯係,清政府在避暑山往外圍的山巒之間陸續修建了8座廟宇,接待各族首領或作拜佛之用,俗稱”外八廟“。

外八廟的營建長達67年之久。它們環繞山莊,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征。外八廟多為喇嘛廟,有溥仁寺、普樂寺、安遠廟、溥善寺、普寧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和殊像寺。其中普樂寺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殿內藻井是明清古建築最精美的藻井之一。

安遠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建。當時清朝平定了新疆準噶爾部叛亂,準噶爾部的達什達瓦部眾約6000人遷居承德。乾隆下令仿伊犁固爾紮廟形式建造該廟,供達什達瓦部眾禮拜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