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旅遊熱線(5)(3 / 3)

安遠廟成為清政府對邊疆民族采取團結政策的曆史見證。

普寧寺是乾隆帝為封賞在平定準噶叛亂中有功的頰厄魯特四部而建造的。寺依西藏三摩耶廟形式,規模宏大,是我國寺廟建築藝術的傑作。閣內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菩薩像,由金漆木雕而成,是我國著名的大型木雕佛像。

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寺廟。

是乾隆帝為接待各族王公貴族到承德朝賀而建。殿宇依山落成,布局自然而富於變化。主體建築大紅台高約25米,邊長60米,以17米高的白石台為基座,大有城閣淩空之感。

須彌福壽之廟是1780年為後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長途跋涉到承德朝賀而建,俗稱大行宮。廟分前、中、後三部。台西的萬法宗源殿是班禪的寢殿,後部的金賀堂是班禪弟子的住所,建造該寺對鞏固多民族的國家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山西太原的晉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裏懸甕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更國號,後人因以,命祠名。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祠即今晉祠。

屢經修葺變遷,至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其母邑薑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殿內有四十三尊宋代彩塑,殿前魚沼飛梁為國內所僅見。殿兩側為難老、善利二泉,難老亭為北齊天保時創建,明代重修,八角攢尖頂。晉水主要源頭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溫17℃,清澈見底。祠內貞觀寶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寫的禦碑《晉祠之銘並序》。祠內還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於聖母殿左側,隋槐在關帝廟內,老枝縱橫,至今生機勃勃,鬱鬱蒼蒼,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1)武侯祠:在四川成都市南郊,麵積37.000平方米,西晉東年十六國成(漢)李雄為紀念三國蜀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在成都少城內,後遷至南郊,與蜀先王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並入昭烈廟,故大門橫額書“漢昭烈廟”。現存殿宇係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杜甫《蜀相》詩雲:“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祠內古柏蔥鬱,環境幽雅,青瓦紅牆,殿宇宏偉。文物有著名唐碑,通稱“三絕碑”。劉備殿東壁為近人沈尹默書《隆中對》,西壁有嶽飛書《出師表》木刻。東西偏殿,有關羽、張飛等塑像。東西兩廊,分別為文武廊房,塑蜀漢文宮、武將二十八人,形態生動,塑像前均有小石碑,鐫刻本人傳略。諸葛亮殿正中為武侯貼金塑像,兩側為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塑像。

殿內外匾對甚多,最著者為清趙藩一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諸葛亮像前,有銅鼓三麵,稱諸葛鼓,鑄於公元六世紀以前。殿西側為先主惠陵,封土高12米,環以牆垣。

(2)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為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原宅中唐後巳不複存。北宋元豐間,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曆代均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兩次修建,奠定了今日草堂規模。主要建築自前至後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詩史堂兩側為陳列室,環以加廊與大廨相連,布局緊湊,相互呼應,別具一格。園林總麵積約300畝,梅園楠林,翠竹千午。溪流小橋交錯庭中,使詩人故宅,增添無限詩情畫意。每當農曆正月初七,俗謂人日,遊人前來賞梅憑吊者絡繹不絕。杜甫(712-770),字子美,安史之亂後於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流寓成都,瀕浣花溪築茅屋而居,曆時近四年。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名塔

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在浙江杭州市城南錢塘江邊月輪山上。

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吳越王錢弘俶為鎮江潮而建。塔身九層,高五十餘丈。塔上裝燈,江上夜航隻賴以導引.宣和三年(1121年)毀於兵火。現存磚構塔身係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重建,塔刹係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遺物,外部木簷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今塔高59.89米,八麵七級,每層中心都有小室。磚構塔身的柱子和鬥拱等均仿木構建築形式。四周廊子鋪有踏磴,可通頂層。每層廊子兩側都有壺門,內通小室,外通簷廊。塔內所有須彌座上,有磚雕神人、飛天、花卉、鳥獸等圖案,與《營造法式》所載如出一轍,是我國建築史上珍貴的實物資料。登塔臨檻,江中景色,盡收眼底,有“人立青冥最上層”之感。

江蘇蘇州雲岩寺塔雲岩寺塔聳立在我國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頂,又名虎丘塔。它始建於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是古城蘇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