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旅遊熱線(6)(3 / 3)

東岸地帶因為有浴蠶池水係,所以在先蠶壇、畫舫齋、濠濮間三處均有水。北岸地帶除了鏡清齋與贗觀堂之外,大多為寺廟建築。這些嚴整的建築群之間,大多采用自然起伏的土丘分隔景區,使其各自成為封閉的單元,並融入於局部及總體的自然山水景色之中。

燕京八景和避暑山莊北京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好幾百年前的金朝在這裏建都時就有“燕京八景”之說,它們是:“居庸疊翠”、“太夜秋風”、“玉泉春蔭”、“瓊島春蔭”、“薊門飛雨”、“蘆溝曉月”、“西山積雪”和“金台夕照”。後來明朝人又把“薊門飛雨”改稱“薊門煙樹”;到清朝又將“玉泉春蔭”改成“玉泉趵突”,“西山積雪”則改名為“西山晴雪”,並且由乾隆皇帝題字刻碑流傳至今。這八個景題詩意盎然,不僅告知地點,還特別提示了欣賞這些景點的最佳時節。時至今日,八景中除“金台夕照”已列遺跡外,其他景點還依稀可辨。

於1703-1790年在河北承德中北郊建成的避暑山莊,是一處與圓明園齊名的大型皇家園林。園內經康熙和乾隆正式命名的就有“月色江聲”、“雲山勝地”、“南山積雪”……等72景。

山莊的規模十分宏大,占地麵積達564公頃,為北京頤和園的兩倍,僅四周連綿起伏的園牆就長達10公裏。山莊由前宮後苑兩部分組成。宮殿區是清朝統治者處理政務和生活的地方,以宮殿建築為主體,但也有精心布局的園林環境。如皇太後居住的“鬆鶴齋”據崗臨湖,宅後遍布蒼鬆,可以在長鬆掩映下北望湖光山色,被稱作“萬壑鬆風”的佳景。

避暑山莊在地形多變的自然形勝之中,展開豐富多采的景色。

苑內建築綜合了我國南北各地的不同風格。煙雨樓、金山亭等建築組群明秀雅潔,一派江南韻味;正宮及鬆鶴齋等建築組群則呈北方質樸渾厚的特色。設在湖泊區的亭榭樓閣,大多借助於水來造景。湖麵有意用洲、島、橋、堤分隔,形成七個形態與大小各不相同的水麵,並處處植荷,香遠溢清;平原區遍植萬樹成園,其間設蒙古包,顯示了北國草原風光的景象。在山巒區廣布鬆林,梨樹峪遍穀栽梨,大有梨花伴月的詩情,另一山穀則槭樹滿坡。

豫園在上海鬧市的老城廂中有一座獨特的明代園林--豫園。豫園不僅有堂館軒榭、亭台樓閣,而且還有水池溪流、奇峰異石。豫園在藝術上以小見大,於咫尺之間展雄偉之姿。大假山層巒疊嶂,似有高山磅礴之勢;萃秀堂恬靜安適,大有壺中日月之感。

豫園的建造印刻著曆史的痕跡。

明朝嘉靖年間,戶部尚書潘恩的次子潘允端,聰明伶俐,十分喜愛讀書,他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為此,他三更睡,五更起,秉燭夜讀,以此達到“學而優則仕”的目的。

然而,蒼天無眼,潘允端在公元1559年的會試中名落孫山。麵對親友的嘲諷和生活理想的破滅,他終日愁眉緊鎖,悶悶不樂。在一番思索後,潘允端決定一邊讀書,一邊在宅西菜畦上構亭,栽竹,建造園林,以消磨歲月。3年以後,潘允端在會試中中了進士,終於實現了朝思暮想的功名仕途。他出任官職,離別家園,建造到一半的亭園也隻得中止了。

官場無常客,十年後,潘允端解職回鄉。在官場失意後,潘允端就把擴建亭園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聘請了當時上海的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張南陽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筆將園林布置得虛實互映,高低相錯,曲折有法,前後呼應。經過十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占地七十餘畝的江南園林出現在上海了。為給這座園林取名,潘允端煞費心機,最後定為“豫園”。因為“豫”與“愉”兩字相通,潘允端造園的目的是“愉悅老親”。

豫園建成後,自然是大大風光了一番,祝賀者絡繹不絕,一時成了上海老城廂中的一大景點。然而,潘允端早年的銳氣和功業精神都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磨掉了,他開始玩物喪誌,終日設宴演戲,陳鋪浪費,長期的揮霍無度致使家業衰落,子孫又是無賴紈礻誇,不圖經營,坐吃山空,園林變得一片荒蕪。到清初,豫園已是陋室空堂,枯草衰楊。

幾十年後的乾隆盛世,一些紳商為了能有一個集中的活動場所,籌資重建豫園。重建後的豫園氣勢不凡,還加了大池溪流、奇峰異石,被公認為江南名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