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切忌過甜,以免飲後引起口咽幹燥。
在郊遊結束後的兩三天內,幼兒的膳食都應保持熱量充足,維生素豐富,以利於共機體盡快地恢複。
旅遊中怎樣注意飲食衛生
在旅遊中,由於生活規律、周圍環境的改變、乘坐交通工具的顛簸及身體勞累等原因,很容易使旅遊者出現消化功能紊亂。若在旅途中不講究飲食衛生,導致“病從口入”,還有可能發生各種胃腸道疾病或是食物中毒等。所以必須始終注意飲食衛生。
1.飲食以清淡為佳,少用辛辣油膩旅遊中特別是在疲勞、頭暈、惡心、食欲不振的情況下,應進食清淡、稀軟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辛辣油膩及生冷堅硬等難以消化的東西。長途乘坐車船等,易出現頭暈、惡心、食量下降,應多喝些茶水,果汁,吃些水果、麵條、稀粥等,可用少分多餐的方法減少惡心。
炎熱天氣或長途步行、騎車旅行時,出汗多,體內水分、電解質及各種營養物質消耗較大,消化能力又往往下降,故飲食要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還要加強營養,除了多用些清涼飲、水果之外,還應多吃些蛋、奶製品及瘦肉等。西瓜汁多味美、營養豐富,是止渴解暑的佳品。
老年人,有胃腸道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病人及孕婦等,在旅遊中更應注意飲食衛生,除了以上提到的幾條原則外,還應根據自己平素飲食習慣有病情的忌宜,選擇適當的飲料及食品。
2.飲食要有節製和規律性:旅途中每次飲食的數量、時間等要盡量保持個人平素的規律性,不要饑一頓、飽一頓或恣食寒涼食物。在長途跋涉中要準備好足夠的飲料和食品,按時進餐。野外進餐要選擇清潔背風、寧靜的地方,先安靜休息20-30分鍾後再進餐,切忌氣喘籲籲就大吃大喝起來。宜緩慢進食、細嚼爛咽,一般以吃八成飽為宜,這樣可給胃腸消化留有餘地。進食後休息30-60分鍾後方可繼續前進,開始先緩步而行,逐漸加快速度,應避免飽餐後立即進行登山、遊泳等劇烈活動。不要一邊走路,一邊進食。
在天氣炎熱的地區旅行,常會口幹舌燥,出汗不止,這時自然渴望能夠吃到冷飲、冷食,以達到清暑解渴的目的。但要注意適可而止,過多的冷飲冷食也會降低消化功能甚至引起腹痛腹瀉等疾病。素有胃腸道疾病或是年老體弱及婦女月經期尤其要注意。
在用冷食時適當吃些大蒜、生薑、食醋,可起到預防消化道疾病和增進消化功能的作用。
3.飲食要注意清潔、衛生,預防食物中毒:不要喝生水,尤其是易被汙染的河水、井水等;吃水果要洗淨或去皮,不要吃黴爛、變質的食品;切忌食用病死的動物肉;不要隨便采吃不認識的野果、蘑菇、野菜等;對生食水產品,如鹹螃蜞、黃泥螺、鹹烤蝦、鹹梭子蟹等,要經衛生加工後再吃;生拌涼菜要先洗淨,開水熗後,再加些醋、蒜後再吃。
旅遊中應隨身帶些大蒜、生薑、食醋,作為飲食時佐餐,還令有健胃消食作用,而且對腸炎、痢疾、感冒等病有防治效果。
但有胃炎、胃潰瘍及容易“上火”的人不宜多用。凡覺口苦咽痛、心煩、便秘等症者,應吃些寒涼性質的瓜果蔬菜,如西瓜、苦瓜、黃瓜、梨、柑、紫菜、冬瓜、芹菜等。
旅遊中怎樣吃
下館子要吃“鮮兒”。既然外出吃飯,就不要去吃家裏也常吃的東西。比如麵條、餃子、包子之類。當然,麵條、餃子、包子等有不同做法,因而有不同口味,如“龍須麵”、“刀削麵”、“小籠包子”、“生煎包子”等,有意識去品嚐之,也未嚐不可。而此時所貫徹的仍然是“吃新鮮”的原則。
外出吃飯,最好不要八碟八碗地大吃大喝。三四口人之家如果叫上滿滿一桌子菜,勢必造成浪費,且過飽而生厭,也就沒有了餘味了。其實,一些風味小吃也是蠻吸引人的。目前,傳統小吃被挖掘出來的甚多,換著樣地品嚐“小吃”,管保你十天半個月不帶重樣的: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小窩頭、湯圓、麵茶、蓮子粥……。對於小孩子來說,吃“小吃”,還能增長關於傳統小吃的知識。比如一邊吃著小窩頭,一邊講述著西太後向熱河逃難時吃這窩頭的軼事,不是一件很有趣的樂事嗎?
既然要“吃新鮮”,那麼,就應該對於中國的菜係食譜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一一嚐來。這回去川菜館、下回去魯菜館,再一回去粵菜館,可事先有一個安排。由於小家庭就餐,不可能叫許多菜,所以應該選擇那最有代表性的菜上桌:
北京的烤鴨、廣州的龍虎鬥、雲南氣鍋雞、四川的麻婆豆腐等,均有地方風味。品嚐之能增進對各地飲食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