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旅途健康(2)(2 / 3)

絕大多數人在乘車或乘船時能怡然自得,指點江山,談古論今,對沿線的風光一覽無遺。有的人則不然,當他們在汽笛聲中與親友告別,踏上旅途的時候。首先遇到的就是暈車、暈船、暈機。輕則頭暈惡心,煩悶不適,重則翻腸倒肚,有時甚至吐得天旋地轉,無止無休。真是:方登旅途先暈吐,長使遊客不堪苦。

這種暈車、暈船、暈飛機的疾病統稱之為暈動病。

一般說來,健康人對各種運動的適應能力很強,無論跳、跑、轉動軀體甚至翻筋鬥,都有自動地保持平衡而不至摔倒。

這種自動平衡的功能是靠人體的內耳平衡裝置,以及觸覺、視覺、肌肉、關節等感覺係統互相協調配合而形成的。

人的內耳裏,有一套專管感覺身體在空間內位置和運動的器官--前庭裝置。人體平衡的保持,主要是在神經中樞的支配下,通過前庭裝置的調節而實現的。如果前庭裝置對旋轉等不規則體位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便可形成強烈的刺激而引起過度興奮,從而引起一係列症狀,如麵色蒼白、眩暈、胸悶不適、出汗、惡心嘔吐等,這就是暈動症。

除了上述原因外,引起暈動症還有許多客觀原因。如有的人不願聞汽油味,汽油味一襲來便覺得惡心,其他如緊張性心跳加快、過飽、過饑、過度疲勞等都是暈動症發病的客觀條件。

暈動症隻是一時性的病理反應,它完全可以通過鍛煉得到克服。如果經常旅行也會逐步適應。要不然就在平時多做些有關這方麵的運動,如練習俯臥撐、蕩秋千、爬杆等。可以在家裏作一些低頭彎腰、扭轉頭頸和反複下蹲立起等動作,都可提高平衡器官對各種體位改變的適應能力。

有暈動症的人在乘坐車、船時,應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1.上車、船之前,既不可吃得太飽,也不可太餓。過飽容易造成胃部不適而引起惡心、嘔吐;太餓又容易造成低血糖,容易出現頭暈、出汗等症狀。最好吃一些易消化、含脂肪少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如麵包、蛋糕和水果等。

2.睡眠要充足,心情要舒暢愉快。如果對旅途中趣味盎然的各種事物有興趣,就不容易發生暈動症。

3.旅行前最好束上寬腰帶或勒緊褲帶,這樣可以減少內髒的動蕩和防止腹腔內靜脈壓的過大改變。

4.有暈動症的人乘坐車、船時,應盡量選擇較前排的座位,減少顛簸。在車船內要安穩平臥,盡量不去看那些晃動飛逝的景物,以免引起眼花繚亂,眩暈不適。車、船在急轉彎時,身體要偏向轉彎的一側,使人體內耳前庭裝置相對地保持平衡。

5.旅行中要盡量注意清潔衛生,經常通風,以減少由於抽煙、汗味、缺氧或其他異物所引起的惡心或不適。盡量找靠窗戶的座位,最好是麵朝車船前進方向。

為了預防萬一,在旅行前應帶些治療暈動症的常用藥品:

如暈海寧、眠爾通、安定、人丹等。

旅遊養生有四法

一、臥遊法年老體衰,出遊不便,以喜愛的山水畫掛四壁,足不出戶,臥而賞之。

元代詩畫家倪瓚詩雲:“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臥遊。

二、逸遊法北宋文學家蘇軾雲:“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華夏大地,山清水秀,山外旅遊,閑情逸致,令人心曠神怡。

三、散步法附近公園,綠蔭草地散步,腦力勞動者、老年人甚適宜。南宋醫學家陶弘景雲:“飽食,不用坐與臥,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

四、閑賞法利用庭園屋邊空地,栽花種草,飼養魚鳥。方寸之間情意濃濃。南宋沈約詩雲:“跡屈岩廊下,神遊江海中。”

怎樣保持旅遊中的身心健康

應該說,在旅遊中發生運動病和水土不服等情況的人為數極少,絕大部分人都是身心愉快的。但這些人是否就不會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健康問題呢?情況可能並非盡如人願。例如,當一個在家裏養尊處優慣了的人,突然踏上長途旅行的征途時,往往會由於生活上的不習慣或者生活規律的改變,使中樞神經係統處於暫時不平衡的狀態,常常表現為初起過度興奮、失眠、早醒,不久又可轉為容易疲勞,注意力不易集中。

特別是消化功能方麵,由於對旅遊的好奇,心情緊張或者生活起居的改變,消化液的分泌受到抑製,使得食欲和消化能力下降(一般的人,常因交通工具的顛簸,而使消化增快,食欲亢進)。如果再伴有暈車、暈船,則厭食會更加明顯。由於食量和食物種類的改變,又會進而影響排便習慣。許多人在家裏每天一次定時大便,旅遊中卻常常便秘。便秘反過來又會影響食欲,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又如,有些人在旅遊中勞逸結合不夠,體力消耗過度,會引起頭昏軟弱,胃口不佳和四肢乏力,甚至出現足上起泡,關節腫痛等一係列疲勞過度的症象。

為了使旅遊生活自始至終過得輕鬆愉快,身心健康,必須從旅遊一開始就注意以下幾點:

1.要努力縮小旅遊生活和日常生活之間的差別。啟程後即要盡量維持與家裏一樣的生活規律。如定時起身、就寢,定時就餐,定時大便,使人體在飲食起居上的一係列條件反射不至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