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旅遊計劃要合情合理,量力而行。特別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過分緊張。若為集體旅遊,一定要照顧好老弱病殘者。
3.飲食起居要能達到休整目的。在可能條件下,爭取吃得好一點,住得好一點,以利消除疲勞,恢複體力。如食物要新鮮多樣,能引起食欲;住地要整潔安靜,使人容易入眠。
注意保護踝關節
外出旅行,當您興致勃勃地觀賞祖國的大山名川,爬山進洞、上船下車時,腳下稍不注意就會發生踝關節的扭傷。
踝關節即人們平時所說的“腳脖子”,它是一個以支持負重為主要功能的關節,由內踝、外踝和脛骨遠端共同構成。當腳屈向掌心時,由於踝關節前移,而距骨又是前寬後窄,所以這時距骨可稍向內外輕微活動。一旦著力不當,就容易扭傷。
另外,在踝關節周圍還有三組韌帶以加強其穩定性。其中外側副韌帶最薄弱,遊覽時走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或者登山、下山的時候,一旦失足登空,往往腳在內側位置著地,就會使踝關節的外側副韌帶損傷。扭傷之後,踝部疼痛、腫脹,運動受限,行走或負重時疼痛加重,有時還會出現皮膚青紫。
踝關節扭傷是旅遊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軟組織損傷。預防踝關節扭傷主要應注意兩個方麵:其一是走路時應盡量選擇較為平整的路麵,避免在高低不平處行走。淩晨、夜晚跨越山澗、隧道時往往光線不足,最好備隻手電簡,保證有較好的照明。其二,下山、下坡、下車、下船時,踝關節常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腳的蹠屈(向腳心方向)角度不可過大,以保持關節穩定,不致左右搖擺而發生扭傷。特別是在下山的陡險地段不能隻顧觀山看景,而要精力集中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踝部扭傷後,局部可用冰塊或濕毛巾冷敷,以促使局部毛細血管收縮、減輕腫脹與疼痛。千萬不要熱敷或盲目亂揉亂按,以免使受傷部位的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加重出血與腫脹,扭傷後24小時局部再進行熱敷,可使進傷部血液循環,盡快消腫。患足不能持重行走,睡覺時用枕頭、衣物將其抬高一些,以促進血液向心髒方向回流,減輕腫脹。還要注意受傷部位的保暖,必要時可內服一些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成藥,如三七傷藥片、雲南白藥等。至於重症的踝關節扭傷,則應及時到醫院求醫診治。
注意旅遊中的負重
外出旅遊,很多人大包小箱不少,肩扛手提之苦可想而知,為使您負重旅行時少受勞累,現在介紹幾種方法,供您參考。
1.負重方式要科學:應采用“雙單肩挎”,就是將重物分成兩件,用長度合適的繩、帶等係牢,前後搭在肩上,與我國褡褳的背法相似。實踐證明,這種負重方式比背、挑、手提分別能節省能量9%、29%和44%,並能騰出雙手照顧孩子、拿遞車票或提較輕物件等。
2.行走姿勢要合理:①腰直。人腰直,負重時會感到比較輕鬆舒適,消耗能量小,較能持久。②重心穩。負重行走時保持重心穩定,才能平穩自如,避免摔跌扭傷。③擺手。負重行走時,最好能有一隻手象平時走路那樣,伴著腳步前後擺動,這樣較協調自然,利於減輕疲勞感。④勻速。負重行走最忌快一陣,慢一陣,緊幾步,停幾步,步幅和步速應盡量均勻。
另外,提舉重物上肩時不要猛抄猛落;疲勞時,應適時休息一下,這樣能使人保持自信感,防止意外損傷。
洞穴旅遊的衛生保健
祖國土地遼闊、地形複雜、風景優美。廣西桂林的七星岩、浙江桐廬城西的瑤琳仙境、江蘇宜興的善卷洞都是著名的岩洞。它們以神奇的豐姿、迷人的山境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中外遊人。在溶洞,可觀賞到千姿百態的洞中石林、石筍,能欣賞到地下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形。欣喜之餘,還要注意穴洞中旅遊的衛生保健。
青年人往往勇於探索開拓,好奇心強,因而喜歡到深山老林人跡罕至的岩洞,荒野的古堡古塔、廢井尋幽探奇,這些無人涉足之地,往往有野獸棲息、毒蛇居住、害蟲藏身,貿然進去時會遭到意外的傷害。有些天然的岩洞可能是盲洞或者是廢棄的礦洞,往往通風不良、氧氣不足或二氧化碳沉積洞穴深處,進入後可能會因缺氧窒息而昏迷洞中。一些尚未開放的山洞可能有動物腐敗屍體、堆積的爛草,它們腐敗發酵時不僅會消耗洞內大量氧氣,而且還會產生一些對人體有毒的氣體和硫化氫等,人體吸入後會引起肺水腫,促進缺氧,甚至導致窒息。突然進入非遊覽的山洞,有時會迷路洞中,受到饑渴甚至生命危險的威脅。因此,旅遊時不可隨便進入未開放的山洞。
洞中見不到太陽,陰暗潮濕,遊覽通道又曲折崎嶇,稍不小心就可能發生意外損傷。岩洞中空氣不流通,汙染嚴重,加上遊客中可能有人患呼吸道疾病,如在洞中咳嗽,打噴嚏,病毒細菌在岩洞內大量傳播,健康人吸入這些含有病菌的空氣,就很容易傳染疾病。穴洞與外麵的溫差較大,內外之別猶如兩個世界,因此遊覽穴洞時要注意添加衣服,以免著涼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