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從北向南蜿蜒而來,上遊部分叫臨津江,到首爾一帶則改稱漢江。至於南北雙方的實際軍事控製線,呈S形,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38度緯線。

導遊介紹,韓國麵積有九萬八千平方公裏,朝鮮麵積約十二萬二千平方公裏。

當時,我突然想到父親講過的兩個數據。建國初期,還沒有使用糧票的時候,城裏人口糧不曾定量供應,買糧如同現在一樣,花錢就行。錢呢,還是舊幣製,一塊錢叫一萬元,一分呐,叫一百。他們扛麻袋幹腳行的夥計,早上吃小米幹飯,一斤一毛二分二,晚間吃玉米麵,一斤九分八。苦力們自己開心說:早上吃的122,黑夜包圓九百八。

算是碰巧。也實在是巧。

59、醋酸9度

在韓國用餐,調味品也能要到醋。醋是白醋,而且是醋酸勾兌出來的白醋。

不過,即便在中國,甚至在著名醋鄉山西,人們也很難吃到傳統工藝釀造的醋了。市場需求,催生出醋業集團和生產流水線,老式作坊基本滅絕。市場上供應的醋,也多是勾兌醋。

中國之大,而有四大名醋。影響巨大、名頭響亮者,有山西陳醋與鎮江香醋。

鎮江醋,原料是製作米酒之後的酒糟,不若山西醋,原料是地道的高粱黃豆,所謂大麴醋。從食用口味兩相比較,鎮江醋香軟有餘而醇厚不足,不得不俯首稱臣。

山西老陳醋,淋製出來要經過夏曬冬撈。夏天,讓其暴曬,醞釀蒸發;冬天,自然結冰,撈去冰塊。如此一年,稱作好醋;兩年,是為陳醋;三年以上,方才叫老陳醋。

所謂酸度,分為十等。老陳醋,酸度達到9度。大家記憶裏,過年吃餃子蘸醋,嘴唇都要蜇得發白。

如今,大家吃不到釀造醋,醋的酸度也降到5度左右。

60、燒酒75度

山西老陳醋天下聞名;聲名足可媲美者是山西汾酒。

汾酒,1905年巴拿馬賽會,榮膺一等金質獎章。號稱千年古酒,引領卓越百年。酒型屬清香係列,不以外在麴香悅人;絢爛盡去,歸於平淡。本質本色,自信滿滿。好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又好比天生麗質,無須裝扮。

當今時代,世風奢靡而艱難遠去,人類或曰進步而實際在日日弱化。汾酒如今烈性者,不過53度而已。二十年前,還是65度。而50年前,建國初期,汾酒是75度。

小販從燒酒作坊躉了汾酒去賣,作坊當下要比量酒度。拿四隻酒盅來,斟滿,點燃,火焰熄滅之後,所剩水分恰是一盅。待小販退還剩餘,作坊還要比量酒度,嚴防小販貪圖利益而羼水,敗壞汾酒名譽。

記得當年汾酒降到65度,父親一輩喝酒的夥計們都罵:都成了水啦!

幸好他們沒有到韓國旅遊。這裏的酒,僅有22度。恐怕要罵:還不如尿水子度數高哩!

61、篩酒

熱酒,燙酒,習慣上都叫篩酒。

從這個詞語可以揣測:最早國人喝的是黃酒。所謂米酒。

米酒乃漉製而成,不像白酒是蒸餾得來。

米酒中不免混雜米粒酒糟,所以須得好生用細籮篩過。

《水滸》中,好漢或混蛋飲酒,都要強調酒水是否清冽。否則,或是質量問題,或是下了蒙汗藥。

62、武鬆喝醪糟

武鬆在景陽岡前喝酒十八碗,喝的是米酒。誇張些說,喝的是醪糟罷啦。

山西晉南,陝西關中,醪糟與米酒混稱。

魯智深口中淡出鳥來,下山喝了一桶酒,哪裏會是白酒。

楊誌押送生辰綱,天熱口渴,要買酒來解渴。

宋朝,乃至《水滸》成書年代,估計中國還沒有蒸餾酒。

63、自古黃金無大錠

金融界有個傳統說法,自古黃金無大錠。

梁山好漢,論秤分金銀,分的金子也是蒜條金之類。

後來,晉商打破了這一傳統。當時,晉商潞安幫與澤州幫主要經營煤鐵,政府是要征稅的。由於稅額巨大,上繳白銀運輸不便,晉商就用黃金繳稅。

已有考據實物,晉商上繳的黃金錠子有五十兩與一百兩形製者。

64、公差吃賄賂

古裝戲,涉及衙門官司者,多有公差出場。董超、薛霸之流,押送個把犯人,那是要吃賄賂的。

一般戲文裏,公差持了公文火簽去拿人犯,公然接受一些銀子把戲,就能網開一麵,暫緩一日半日。許多戲劇都有這樣雷同情節,看得人麻煩。

但那實在是來自生活的真實。那樣設置情節,是相當典型的。典型到了隨處可見、自然而然、不再典型的程度。

公檢法,大蓋帽,吃了原告吃被告。老百姓近年的謠諺所言,也是生活中的普遍真實。在許多莊嚴的場合,都有“奉公守法、廉潔執法”等等堂皇字樣;老百姓知道,那都是給人看的。

65、火到豬頭爛

民諺說: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

民諺還說:錢到公事辦,火到豬頭爛。豬頭不爛,多加幾塊大炭。

66、元寶

《水滸》原文寫的分明,好漢喝酒,往往是掏出“一錠銀子”。

銀錠,有如米鬥形狀。同名電視劇一再穿幫,鏡頭上元寶隨處出現。

所謂元寶,一說是“元朝之寶”。或者,最早也是在元朝方才出現了那樣形製的白銀。

67、蒙古兒

江湖話,金融界隱語,一向叫銀子是“蒙古兒”。

據說,金國人自稱金,把與之敵對的蒙古國稱作銀。

68、玉米

好多電視劇穿幫,在明朝之前的田野場麵出現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