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與土豆、煙草、梅毒,皆是明朝年間從西方傳來。《本草綱目》上,還將玉米當作珍奇植物記載,敘述其“腰間生穗”,不類本土五穀。
還有辣椒、西紅柿,也都是歐洲人從美洲帶回,然後傳遍世界的東西。
69、呼延灼與袁延勺
《水滸》上有個雙鞭呼延灼。呼延是複姓。電視劇裏,背後出現的軍旗上公然隻寫一個“呼”字。是為低級錯誤。
更為低級出格的,還有一例。
當兵的時候,我們連長名叫袁延灼。何以叫這樣名字?連長說,看見雙鞭呼延灼厲害,所以取名“延灼”。
複姓當成單姓之後還沒完,那個灼字也念錯,念成勺。全師大會,師長大喊:
偵察連的袁延勺來了沒有?
我們連長跑步上前,立正敬禮,興奮應聲曰:到!
70、一丘之豹和一丘之貂
我參軍在1968年。部隊人員構成,文盲居多;而且當時的政治空氣是越窮越光榮、越沒文化越偉大。初中生就覺得有些丟人,高中生在部隊簡直就是改造對象。部隊素質可想而知。
首長們也多數沒有文化,以大老粗為自豪。念報紙、做報告,錯別字接二連三。說蘇修與美帝是一丘之貉,念成一丘之豹;秘書糾正一回,又念成一丘之貂。
71、海參崴和海參歲
中蘇兩國關係,一度緊張。報紙上甚至提出了曆史上的領土問題。蘇聯方麵說,中國曆史上的北部邊界從來不過是長城一線。即西起汗騰格裏峰東至海參崴一線。
我們連隊指導員,把海參崴念成“海參歲”。人參之參讀作參加之參,崴看成了繁體字歲。
我在私下糾正,被人告密,結果我被全連隊批判。小小高中生,說成是喝過許多墨水的“臭知識分子”。
72、江湖話
武俠小說描寫的江湖是虛構的。而江湖是真實存在的。
在正常社會與黑社會之間,中國始終存在著一個走江湖的龐大群體。
過去,吃江湖飯的,一般沒有嚴密的組織,但有所謂行規。打卦算命的,擺殘棋的,賣血的,看風水的,包括說評書、練把式的,拉黑牛、跌碼子的,各色人等,通稱走江湖的。
要吃江湖飯,首先得拜師。入了行道,要守行規。行規大要,是“哄死人的不償命”。可以騙人,讓人自動上鉤上當,規矩是不能將人做死。
其次,要學會說江湖話。
江湖話,不同於土匪黑話,也不同於各種會道門的切口暗語。一般老百姓聽不懂,而凡是走江湖的都能講說。凡漢語所能夠講述的,江湖話統統可以用別的詞彙來表達。
比如,紙幣叫葉子,警察叫雷子,領導叫瓢把子,大家耳熟能詳。
從一到十,念作“流月王則中生星張艾局”。老漢叫長麻子,男孩叫抻格子,女孩叫鬥花子。
姓字叫萬兒。所謂大腕兒,其實是大萬兒。
這位說:請教你的萬兒。
那位回答:不敢,虎頭萬兒。
就是姓王了。
扯天萬兒,姓周。底搭萬兒,姓孫。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鴉片傳入中國,江湖話也立即有了翻譯詞彙。太原的江湖老大專門向北京的老師傅請教了,說是叫做“花草”。
走江湖的,一時落難,開不了飯啦,隻要能來幾句江湖話,江湖人會給予幫忙,至少給一頓飯錢。
所以走江湖的說:學會江湖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江湖,是一種隱性的文化,它真實存在,並不與社會對抗,附著寄生於主流社會。好比猴子身上的虱子,人體上的蟎蟲。
73、毛衣優點
舊社會衛生條件差,老百姓身上虱子多。
大伯們孝順奶奶,黑間向奶奶問安過後,安頓老人歇下,會幫助奶奶抓一回虱子。
村裏虱子多的人家,有傳統。被蓋上虱子太多了,抓不過來,要在院裏攏一堆火,扯了被角來燒虱子。虱子吃燒不過,掉進火焰裏,劈劈啪啪的,猶如放鞭炮。衣服縫隙虱子多,手掌並攏成一柄勺子形狀,伸進衣服裏去挖,尋常會有少半把小動物挖將出來。
阿Q與王胡,到我們村,都得甘拜下風。
我的一位小時同學,得了太原工作的叔叔一件舊毛衣。給我們炫耀那毛衣的優點甚悉:不僅冬暖夏涼,如同寶衣;最大優點是抓虱子方便。虱子嘴頭鑽在毛衣孔洞內,屁股朝天,“圓豆圓豆的,實在好抓哩!”
74、禦虱子
大家都有虱子,誰也不必嘲笑誰。村民甚至認為:
朝廷爺身上都有兩個禦虱子哩!
75、伺候乾隆爺
過去講奉獻,最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現在的人們終於可以為自己活著了。幹活就要掙錢,公然說是為人民幣服務。
老式的說法,出來做事掙錢,是“伺候乾隆爺”。
母親原先在區委工作,脾氣不好,尋常得罪人。姥姥當著區委書記的麵,勸導母親:伺候乾隆爺哩!俗話說哄死人的不償命。改改你那脾氣吧!——書記,我說得對呀不對?
書記覺悟盡管很高,在鄉下老太太麵前,也隻好隨聲附和。
76、皇上吃什麼
皇上每天吃什麼?在老百姓的想象裏,也不過就是大家逢年過節吃的好東西。
林彪垮台後,宣傳說他要篡黨奪權。老百姓不理解。
河北老鄉說,整天燒餅油條管飽吃,還要怎樣?
山西農民說,天天羊肉蘸油糕,還想咋?
明朝末代皇上崇禎帝,最後卻呼天搶地對皇子公主道:願世世代代無生帝王家!
個中痛烈,誰能解的。
77、寧當騾馬
村裏人尋常說,寧當富戶家的大騾大馬,不當窮人家的大兒大女。
騾馬轉生在富戶人家,還能吃幾口好草料。不幸轉生在窮人家,更不幸轉生成大兒大女,那叫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