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程頤、程顥,母親侯氏是盂縣上文村人。二程乃盂縣外甥,當年曾經來盂縣講學。
盂縣至今留存古跡“程子崖”,稱為二程講學處。
46、吃生
解放前,太原腳行裏,扛麻袋、下大苦的,以盂縣人稱雄。
家父十八歲在腳行當大工頭,他的說法是:苦焦地麵,吃糠咽菜,偏生格外能下苦,那是生就的騾馬骨頭!
在老一輩的傳言敘述裏,特別有力氣的人很多,格外飯量大的人也很多。
如今時代進步,老百姓豐衣足食,繁重體力勞動減少。人們不再下大苦,村裏特別有蠻力的人少了;大家不再挨餓,格外能吃憨飯的把式也沒有了。
老一輩人,格外有力、特別能吃的例子,如今成了傳奇。
讀書人,叫書生;教書人,叫先生;唱戲的,有老生、小生。盂縣家,把特別能吃的家夥,或者隻會吃飯的酒囊飯袋,叫做“吃生”。
47、小羊倌吃糕
村裏過去合群放羊,要雇羊倌。主管羊倌之下,還需要一個小羊倌。
有個小羊倌侯寬,能吃,尤其能吃糕。村裏至今傳言他的故事綿延不絕。
農曆初一十五,鄉俗要吃糕。羊倌們輪流吃百家飯,每逢這些日子,輪到誰家也都是吃糕。大羊倌中午回來吃飯,帶一條狗。小羊倌和一條狗,留在山裏看羊。
用飯時,主家盡管禮讓,羊倌們都自覺,一身羊膻氣,不便上客房,就在廚房隨便了。狗呢,羊鏟插在院裏,拴狗的索子套在羊鏟上,在那兒吃狗泔。人、狗吃罷,主家照例給山裏備好了吃食。一鍋狗泔,一鍋飯菜,繩絡網了,羊倌挑了上山。
如果遇上吃糕,往山裏帶飯,一般是依照常人飯量,一鍋菜,八隻糕。
侯寬卻格外喜愛吃糕。八隻糕,頂多填牙縫罷了。一邊唬了臉子吃,一邊磨磨叨叨詛咒,又不敢高聲:操他祖宗的,八個糕,核桃蛋子來大,夠誰吃?喂一隻喜鵲子,喂黑老鴰都不夠!
聲兒不高,老羊倌卻也聽見了。安排道:這不十五嘛,到初一了,你下山吃糕去!我有八個糕,管夠啦!
熬了半個月,侯寬下山來吃糕。這家婆婆與媳婦炸好油糕,放在大砂鍋裏;下苦漢子還沒收工,媳婦先招呼羊倌用飯。侯寬倒屁股蹲在廚房炕沿上,就著大砂鍋放開肚皮來吃糕。看看砂鍋底,剩了八隻糕,自己差不多也飽了,準備拿飯上山。
媳婦凡事都得請示婆婆,朝正房裏呼喊道:媽!羊倌吃完了。往山裏稍飯,拿多少糕呀?
婆婆一一安排說:給山裏拿上八個,給你男人留出十二個,你先吃上兩個!
媳婦回答:媽,就剩下八個糕啦!
婆婆在正房就拍腚打胯吼叫開來:
媽媽呀!我那是一百零五個糕呀!
48、玉馬師傅
我念小學時候,村裏有一任羊倌名叫玉馬。
玉馬師傅能吃,吃麵,準得六七碗;吃糕,也得四十來個。放羊一年,被辭退了。
1960年,餓死人的年月,玉馬師傅討吃來到我們村。四大爺心善,看見玉馬餓相狼狽,正從蘿卜窖夠上一筐蘿卜,指了指說:三請不如一遇。遇上了,你就吃幾根蘿卜吧!
玉馬眼圈紅紅的,當場吃了一整筐紅白蘿卜!
玉馬那樣飯量,遇上那樣年頭,四大爺末了感歎說:這人大概活不出呀!
一筐蘿卜救不了人命。不久,就聽說玉馬就餓死了。
49、木工吃帶魚
困難時期供應帶魚,山西作協當時雇傭的一個臨時木工也分得了一條帶魚。聽作家協會老人講,辦公人員把魚給了那位木工,木工當場用斧頭將帶魚剁成兩截;兩截生帶魚,一不剮鱗、二不剖肚,就那麼並起來,吃生蔥似的飛速吃掉。
所謂饑不擇食,信夫!
50、貧不擇妻
饑不擇食,是古代流傳民諺俗語類。完整諺語共四句:
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
51、黑肉老師
我讀小學,教書時間最長的是李榮耀老師。李老師小名黑肉子,背地裏我們都叫他黑肉老師。
每過一段時間,奶奶安排家裏請先生來吃飯。每次我都注意到,黑肉老師都能吃六七碗幹撈麵。吃糕,也得三十多隻。
農民尊重文化人。黑肉老師毛筆字寫得好,打罵學生也賣力,老百姓對他評價一直極高。隻是,他有點能吃,受苦漢都不免怪異:一個教書先生,比咱們還能咥打哩!
52、吃個“大小建”
莊戶人,受苦漢,能吃,不丟人。地主雇長工,不怕長工能吃。能吃能幹。能吃,往往倒是優點。
山西多數地麵,兒子娶妻、閨女出嫁,擔送禮盒的人員,雇工都講究雇傭好吃手。到了親家門上,要表現得相當能吃,這才算是爭麵子。
有的地方,於是漸漸形成風氣,講究吃一個“大小建”。陰曆大建三十天,小建二十九天。那麼,吃手們無論吃糕還是吃饅頭,得吃進去三十來個,算是完成任務。
53、蒼狼啃玉米
我們村,金川銅川弟兄,算是能吃。弟兄幾個,個頭高低不等,生的都是那種轉腰大肚,看著就十分放貨。
銅川,排行老四,綽號蒼狼。好個頭,尋常能扛五六百斤。除了種地,外帶石匠手藝;還會打麅子、逮兔子。一輩子打鬧吃口,一輩子吃不飽。
有一次,給外村人家镟墓葬。三餐管飯,上午下午按規矩送幹糧。幹糧,窩窩一類,一隻半斤,一般是一人兩隻。蒼狼嫌幹糧少,肚饑,正是將要收秋節令,墓地邊就是玉米地,蒼狼便掰了嫩玉米來烤了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