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開展中小學科技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抓普及。中小學科技教育工作要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做到: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主。開展科技教育和活動,即要早期發現科技幼苗,更應當麵向全體,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科技素質。一些地方,在活動中隻抓少數、個別尖子學生,目的在於憑借少數尖子獲獎、爭名次,卻忽視了多數,甚至根本沒有開展廣泛的科技活動,這是片麵的,仍是應試教育的作法。中小學科技教育要分層次、分城鄉開展,實施分類指導,但重點要放在抓普及上,則是共同的。特別要抓好農村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普及,審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抓普及,要因地製宜,靈活多樣,講求實效。
三、科技教育內容的重點是培養科技意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中小學科注意科技知識、技能與培養科技意識、科學方法相結合,以培養物質意識和科學方法和重點,在物質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從小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培養規律意識和理性精神,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這些素質將使學生終生受益。據一項權威調查,我國公眾科學素養與外國的差距之一在對於科學研究的過程的了解方麵,即缺乏科學的思維的方法。因此,培養中小學生的科技素質,要把培養科技意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作為重點,這才算抓住了科技素質的核心。
〖MZ(2H〗科技意識要從兒時培養〖MZ)〗兩個互不相識的小孩在草地上玩。那個大一點兒的孩子正在用樹枝“腰斬”小螞蟻,另一個剛學會說話的孩子卻奶聲奶氣地祈求著:“別殺死小螞蟻,讓它回家!”兩個孩子都不是考慮螞蟻是害蟲還是益蟲而加以殺戮或保護的,隻是覺得它可惡或可憐。
一個在幼兒園中聽過老師講狼外婆故事的孩子,回家之後還三番五次讓奶奶給他講這個故事,直到他自己也會唱:“小白兔乖乖,把門開開……”,他還是糾纏著奶奶講這個故事,但他卻從不問一問狼怎麼會唱歌?兔子怎麼會說話?
正像一位西方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的思維類型時所說的,2—7歲的幼兒,他們的思維方式是“童話型”。
幼兒喜歡聽有情節的故事,而且將他們熟悉的事物人格化,並給予他們美、醜、善、惡的評價。
因此,學會了漢語拚音,認識了幾百個漢字的一年級小學生,就能興致勃勃、專心致誌地閱讀帶拚音的世界童話名著連環畫冊,並能為其中人物的命運感歎或激奮。一個7歲的孩子會為那隻想成全青年與公主的婚姻,而將自己的鮮血化成嚴冬的玫瑰,最後啼血而死的小夜鶯潸然淚下。一個9歲的三年級小學生竟將《西遊記》看了一遍又一遍,不但能生動地複述其中的故事,還會分析書中的人物。當家長問他豬八戒有什麼缺點時,他立即胸有成竹地回答:“好色!”麵對這些與生俱來就偏愛有情節的文學讀物的孩子們,家長和老師在欣喜之餘還應當做些什麼?我們是否認識到,應當在鼓勵他們繼續讀文藝書籍的同時,給他們灌輸些科技意識?因為他們畢竟是生活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中,而不是生活在古老的童話世界裏。跨世紀的人才需要有科學的頭腦、紮紮實實的科技知識和實踐能力。而這些卻不能自發地從孩子們腦子裏產生。因此,從小就應培養他們的科技意識。
可喜的是,現在已經有不少家長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在給小學生買世界童話連環畫冊的同時,也給他們買《十萬個為什麼》,一些家長自己也去做科普讀物的熱心讀者。確實,要回答月亮是怎麼形成的可比講狼外婆的故事困難得多。不充實自己,是無法向孩子們灌輸科技意識的。
當前,學校和社會在培養孩子們的科技意識方麵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
不少小學一年級就開設科技課,向孩子們普及科技知識。各個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讀物與日俱增,很多讀物插圖精美,封麵新穎,對孩子們極富吸引力。
條件好的小學,從低年級起就上計算機課。當孩子們動用“自然碼”隻敲4下鍵盤就將筆畫複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瞬間顯示在屏幕上時,他們怎能不歡呼雀躍呢?他們怎不想再進一步探索這個神奇的家夥的秘密呢?手腦並用的計算機操作,給培養兒童的科技意識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