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隻是利用太陽能的一個方麵,合理利用太陽光也是很有學問的。德國多特蒙德大學保護氣候建築學教研室的科學家們,成功地研製了帶全息光學元件的導光構件,像天窗采光那樣安裝在辦公室窗戶上,可將從各個角度射入的日光,以及來自天空的散光折射到房間深處,並將其引向明亮的、反射的天花板。如果太陽照射過於強烈,電子操縱的百葉窗就遮蓋住部分導光構件,另外的調節裝置則調整在烏雲密布時額外需要的人工光線,使工作場所始終保持相同的亮度,並且省電80%左右。
無論是利用太陽能發電、照明,還是利用太陽能植被,它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沒有任何汙染。科學家預言,太陽能將成為人類21世紀的主要能源。
〖MZ(2H〗這一分鍾為什麼有61秒〖MZ)〗1998年12月31日格林尼治時間午夜最後一分鍾不是60秒而是61秒,多出來的這1秒稱“閏秒”。由於北京在東8區,北京時間比格林尼治時間超前8小時,因此我國境內把閏秒加在1999年元旦上午7時59分59秒後,也就是在元旦7時59分59秒結束時撥慢1秒,即重複一次59秒才是北京時間8時整。這是為了協調原子時與世界時的誤差。
原子時是利用一些自然共振頻率極穩定的一些原子(目前常用銫原子)為基準,1秒的概念是銫Cs原子躍遷頻率9192631770周所經曆的時間。其精確度30萬年才誤差1秒。
那麼,為什麼’98、’99之交要加1閏秒呢?由於月球引力產生的潮汐作用,導致地球自轉速度逐漸變慢,自轉一周的時間變長。這是地質學家對不同地質時期珊瑚化石測量得出的結論。
1963年英國著名的地質古生物學家威爾斯教授發現,珊瑚的增長物與時間有密切聯係。珊瑚外壁每晝夜都會增長一細微石灰質生長脊(其厚約40—50微米),一年則成為一突出的生長環,這就是珊瑚的年輪。每一生長環裏生長脊的數目與一年的天數相等,如現代珊瑚一年有365—366條生長脊,表明現在地球上一年有365—366天。威爾斯深入研究地質時期珊瑚每年的生長脊的數目,驚奇發現不同地質時期生長脊數目不一樣:距今五億年的奧陶紀有412條,距今四億年的誌留紀有400條,距今三點五億年的泥盆紀398條,距今三億年的石炭紀393條,距今二點五億年的二迭紀390條。這說明古時候地球一年的天數比現在多,並不斷減少。
近代天文學研究認為,整個地質時期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基本不變,隻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地球自轉速度逐漸變慢。假如現在地球自轉二周(一天)約24小時(23小時56分4秒),那麼,五億年前的奧陶紀地球自轉一周隻有:24×365÷412=21.26(小時),那時地球自轉一周比現在快2個多小時。
公曆是按照地球自轉並繞太陽運行的時間製定。但由於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公曆時間與原子鍾時間有微小誤差。為了計時精確,1972年設在巴黎的國際地球自轉委員會提出“閏秒”,以校正這種誤差。閏秒規定增加在上半年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分鍾或全年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分鍾,如1993年6月30日格林尼治時間最後一分鍾增加1閏秒成為61秒;1995年和1998年的12月31日最後一分鍾也各增加1閏秒。也許有人以為這極短1秒的增添絲毫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然而對航天工業及天文科學卻至關緊要,會影響飛船對接及天文觀測。
〖MZ(2H〗厄爾尼諾全球氣候異常的因由〖MZ)〗1997年春夏之交,一次新的厄爾尼諾又卷土重來。
這次事件一爆發,就顯示出其來勢凶猛、發展迅速及強度大等特點。
雖然直至3月份以前,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還處於偏冷狀況,但此時的熱帶海洋和大氣中已經顯露出一些厄爾尼諾事件即將來臨的征兆。1996年12月和1997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上空信風強度明顯減弱,引起了赤道西太平洋暖水向東傳輸,在1997年2月和5月,兩股暖水先後到達太平洋東側南美沿岸,這使得南美沿岸和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海麵溫度急劇上升,3月份時南美沿岸海麵溫度比正常高出1℃以上,5月份,赤道東太平洋海麵溫度大範圍異常偏高1—3℃,厄爾尼諾特征已經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