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厄爾尼諾強度不斷加強,從赤道太平洋150W—90W區域內的平均溫度來看,6月份已比正常高出了2℃以上,8月份開始則高出了3℃以上,11月起,這一區域的海溫異常程度已經超過本世紀最強的1982—1983年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1997年12月的最新監測結果,赤道東太平洋部分海域海溫異常偏高超過5℃。150W—90W區域內海溫偏高3.9℃,而1982—1983年厄爾尼諾事件期間該區域異常最大時的月平均海麵溫度偏高3.6℃。由此看來,這次厄爾尼諾已成為本世紀最強的一件事件。
隨著這厄爾尼諾事件的暴發,引起全球許多地區的氣候異常,許多國家和地區暴雨頻繁、洪澇成災,同時另一些國家和地區則高溫少雨,遭受著嚴重幹旱。
在太平洋東海岸,智利北部1997年6月份兩天的連續降雨量竟高達過去21年的總降水量,並引發了近十年來最嚴重的洪水,使得全國十三個大區中有九個大區被列為重災區;阿根廷和智利的邊境地區出現特大暴風雪,一些地區積雪深度超過4米,茫茫大雪造成公路阻斷,大批車輛和人員被困。7月上旬,厄瓜多爾沿海連日瓢潑大雨,造成山洪爆發,大片農田和香蕉園被淹沒,許多道路、橋梁被衝毀。8月,智利北部和中部又持續降大暴雨,一些地區4天之內雨量高達正常年降水量的10倍,暴雨引起的洪水使得上萬人無家可歸,20萬人與外界隔斷;安第斯山區連續一個多星期的暴風雪造成2萬人被圍困,至少8人被凍死,19個村莊與外界失去聯係,秘魯南部有一半羊駝死亡,損失嚴重。8月中旬,阿根廷、烏拉圭部分地區暴雨成災,很多人被水奪去生命。10月中、下旬,巴西南部、阿根廷東北部和巴拉圭南部連降傾盆大雨,一些河流決堤,洪水和泥石流使得至少2萬人棄家出逃。
在印度洋西岸,東非的埃塞俄比亞、蘇丹、肯尼亞、索馬裏等國家1997年10月以來降雨量相當於正常年降雨的10倍,並多次引發嚴重洪水,造成至少2000人死亡,數十萬人被迫離開家園。
在暴雨洪災襲擊上述地區的同時,處於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的菲律賓發生了近幾年最嚴重的幹旱,5個大水庫水位明顯低於常年,水稻和玉米播植被迫推遲。印度尼西亞發生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幹旱,有上萬公頃農田幹枯,主要經濟作物咖啡豆的產量受到嚴重影響;伊裏安查亞省有近500人死於幹旱引起的饑荒和疾病。9萬多人食物嚴重短缺;幹燥氣候還引發了大範圍嚴重森林火災,使得能見度明顯下降,引起飛機失事。澳大利亞降水顯著偏少,嚴重幹旱給經濟帶來沉重打擊,小麥產量估計要減產28%。巴布亞新幾內亞河流幹涸,莊稼枯萎,農作物大麵積減產,這個400多萬人口的國家將有100萬人麵臨饑荒。
在拉丁美洲,洪都拉斯、海地、巴拿馬中部、巴西北部也發生嚴重幹旱;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哥倫比亞北部沿海地區連續數日出現異常高溫天氣。
在南非,9月下旬剛一入夏便連遭熱浪襲擊,一些地區出現創曆史紀錄的高溫天氣,最高氣溫達40℃,高溫熱浪使得草場大火不斷發生,損失慘重。
這次厄爾尼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的氣候。
1997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生成的熱帶氣旋和台風數比正常偏少,而登陸我國的隻有4個,比正常偏少一半左右。這與我國氣象學家關於厄爾尼諾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生成台風數和登陸我國的台風數較少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今年夏季我國北方持續幹旱少雨,華北成為近46年以來第二個最嚴重的少雨幹旱年,也很可能與厄爾尼諾有一定的關係。然而,應該指出,厄爾尼諾與中國氣候的關係遠比熱帶地區複雜得多,而且,我國氣候還受到其他因子的影響。因此,有時我們很難把厄爾尼諾和中國氣候的關係一一對應起來看。
〖MZ(2H〗新一輪“厄爾尼諾”來了嗎〖MZ)〗最近幾個月來,中國、美國、日本的海洋及氣象部門紛紛發出警告:新一輪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上形成,並且很可能成為近年來全球最為嚴重的一次。
“厄爾尼諾”來自熱帶太平洋國家海洋預報台台長宋學家和研究員王彰貴認為,最近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一直是世界氣象界和海洋界普遍關注的前沿課題之一。“厄爾尼諾”為西班牙語,意為“聖嬰”。因為它常在聖誕節前後,出現在赤道附近的秘魯沿岸海域,致使海水溫度升高,魚類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