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力發展高等教育,1961年,英國政府成立了以羅賓斯勳爵(Lord Robbins)為主席的高等教育委員會,對英國高等教育進行全麵調查,以確定今後高等教育的發展原則和發展規劃。1963年,該委員會發表了題為《高等教育》的報告,提出發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則應是“所有具備入學能力和資格並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應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並建議大力擴充高等教育,具體包括:在原有20所大學的基礎上開辦新大學;擴大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數;將原有的10所高級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成立全國學位授予委員會(CNAA)以及獨立的撥款機構等。《羅賓斯報告》的發表,正式揭開了6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大發展的序幕。
《羅賓斯報告》發表後,其許多建議為政府所采納。1965年,教育和科學大臣克羅斯蘭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雙重製(the binary system)的設想,他將英國高等教育分為大學和由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學院組成的公共高教機構兩大部門,並對兩者的地位和職能作出了明確的區分。首先,大學是“自治”機構,對自身的內部事務享有充分的自主權;而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學院則受地方教育當局領導,並接受陛下督學處的質量監督。其次,大學擁有獨立的學位授予權;而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學院的學位則由全國學位授予委員會統一授予,其學生也可申請倫敦大學的校外學位。第三,大學經費由中央統一下撥;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學院經費則由地方當局支付。第四,大學以全日製為主;而多科技術學院則實行全日製、部分時間製和工讀交替製,尤以部分時間製居多。第五,大學幾乎都是綜合性的,所設係科較為齊全;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學院則以技術和師資培訓為主,重點放在職業培訓方麵。第六,大學麵向全國,一般都是教學科研雙中心;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學院則麵向本地區,主要是教學單位。
高等教育雙重製曾是英國教育製度中的一大特點,也是6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大發展的直接產物。
4.改革師範教育
到19世紀初,英國還沒有建立起係統的學校教師培訓體係,教師主要依靠學徒製方式培養。進入20世紀,英國政府開始直接參與師範教育,鼓勵地方政府開辦師範學院,形成大學培養中學師資,師範學院培養小學師資的雙軌製。
1960—1961年,師範學院學製由2年改成了3年。學製延長,提高了教師資格在學術上的要求,於是在1964年,英國增設教育學士學位,規定在3年製師範學院學習後成績優秀者可繼續學習一年,考教育學士學位;或者,大學本科畢業生進行一年教育專業訓練後,授予教育學士學位。這提高了中小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學曆資格。
5.《1988年教育改革法》
《1988年教育改革法》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是推行國家統一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該法規定:在義務教育期間,學生必須學習國家統一課程,包括10門基礎學科,即數學、英語、科學、曆史、地理、技術學、音樂、藝術、體育和現代外語,其中數學、英語、科學為核心學科。此外,該法還規定為每門國家課程製定統一的成績目標和教學大綱,並在7、11、14和16歲時分別對學生進行全國性評估,包括國家規定的考試。國家統一課程的頒布,是英國70年代以來不斷發展的對學校教育進行收縮和控製的最終立法成果,它在英國教育史上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規定了學校的基本教學內容,使英國學校課程走向統一。
在高等教育方麵,《教育改革法》主要對分別負責大學和公共高教係統的兩大中介撥款機構進行了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加強政府對高校的控製,密切高等教育與社會和工商界的聯係。根據該法規定,新的撥款機構在分配政府高教撥款時應遵守政府的附加條件和政策指示,從而削弱了中介撥款機構傳統的自主權。
當代英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
一、當代英國基礎教育政策及其影響
在當代英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為了使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英國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在學製、課程、師資、管理、經費上製定了相應的政策。從英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來看,這些相關政策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正是通過這些基礎教育政策的製定和實施,英國基礎教育在不斷改革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在某種意義上,英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基礎教育政策製定和實施的過程。
二戰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政府根據不同情況製定了相應的基礎教育政策,而且不斷地對基礎教育政策進行修正。正是在基礎教育政策的製定、實施和修正過程中,英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得以不斷地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