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英國中小學教育概況(2)(2 / 3)

(一)學製政策

1.實施普及義務教育

對英國基礎教育來說,1918年頒布的《費舍法案》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因為從此以後英國實行了免費的初等教育。在20世紀前半期,英國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礎上又開始了普及中等教育的努力,並在《1944年教育法》頒布後最終實行免費的中等教育。在二戰後實施普及義務教育的過程中,英國堅持實行基礎教育免費的政策。英國政府1992年發表的教育白皮書指出:“地方教育當局將繼續負有最後責任,保證所有兒童入學或另外接受適當的教育。”與此同時,“家長也有義務確保其子女在5~16歲時定時入學或另外接受到適合的教育。”因此從1992年秋季開始,所有公立學校都必須在學校概況介紹和年度報告中公布沒有正當理由的學生缺席的情況;從1998年起,這種學生缺席的情況將在地方發布的所有學校工作的排行表中公布。

2.推進中等教育綜合化

20世紀50年代起,由於“三合一體製”(文法中學、現代中學和技術中學)阻礙了中等教育民主化的發展,且不能適應新的中等教育要求,因此這種“三合一體製”開始解體。尤其是工黨政府,更是積極推行綜合學校的政策,並把它作為其中等教育政策。1964年10月工黨上台執政後不久,就發布一份通告聲明其中等教育綜合化的政策。1965年7月,工黨政府的教育和科學國務大臣克羅斯蘭在與地方教育當局和教師團體商討的基礎上發布了《1965年第10號通告:中等教育的結構》,其中明確指出:“終止11歲篩選製並消除中等教育的分離主義是本政府的公開目的……因而國務大臣要求地方教育當局……著手準備並提交按綜合學校路線改組它們地區的中等教育的計劃。”但是,保守黨政府在中等教育綜合化方麵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因此,1970年保守黨複出後,當時擔任教育和科學國務大臣的撒切爾(M.Thatcher)發布了《1970年第10號通告》,取消了政府對中等教育綜合化的支持。此後,保守黨和工黨交替執政。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盡管它們有關中等教育綜合化的政策有所不同,但這並未減緩綜合學校在英國的發展速度。這也表明中等教育綜合化已是當代英國中等教育政策的重心。

(二)課程政策

1.設置國家統一課程

英國曆來是由各中小學自行安排課程,直到20世紀80年代,英國仍是整個歐洲惟一不設置國家統一課程的國家。這種情況引起了英國政府和教育界人士的思考。為了表明實施國家統一課程的構想,1981年,英國教育和科學部發布的題為《學校課程》的文件指出:學校課程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不僅要提供教育設施,而且要關心教育的內容和質量。英國教育和科學部1987年7月又發表了一份題為《國家統一課程(5~16歲)》的谘詢文件。這份谘詢文件發表後,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國家統一課程的政策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同和支持。由此,中小學實施國家統一課程成為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最重要的內容,從而打破了以往教育法案從來不對學校課程作出具體規定的慣例。為了從1989年起全國中小學都采用國家統一課程,《1988年教育改革法》還規定設立“國家課程委員會”。

在全國實施國家統一課程後,針對存在不同意見的情況,英國政府於1992年發表的教育白皮書又一次強調指出,國家統一課程就是保證所有兒童打好主要學科的共同基礎。國家統一課程對學生應該知道什麼、做什麼和理解什麼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基本的標準框架,並且要求要有足夠的靈活性,允許學生以適合他們需要的最佳速度前進。這也表明了國家統一課程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裏的變化。

2.實行國家統一考試

從20世紀80年代起,英國政府開始醞釀一種新的考試政策。1984年7月,教育和科學部宣布將推行新的中等教育普通證書考試,以取代1951年開始實行的初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和自1965年開始實行的中等教育證書考試。1988年夏季,英國正式推出中等教育普通證書考試,但原先的高級水平普通證書考試仍保留。為了推行國家統一考試,英國政府在設立國家課程委員會的同時,還設立了“學校考試和評定委員會”。由於國家課程委員會與學校考試和評定委員會的工作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1993年教育法》頒布後,取代原來兩個機構工作的“學校課程和評估局”正式設立並開始工作。

在英國教育史上,這是中小學第一次推行國家統一考試,因此這種考試政策在引起社會各界人士強烈反響的同時,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針對於此,英國政府任命了一個以學校課程和評估局主席迪林為首的委員會,對國家統一課程和國家統一考試進行檢討,並於1994年初提交了報告。報告同時還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例如,簡化考試科目,7歲和14歲考試科目僅為3門核心課程;取消7歲和14歲考試成績排行表,並改進其他考試成績排行表的公布方式等。這些措施從1995年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