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很多教室裏除了都有櫃子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是都有不少書,看上去就像一個小小的圖書室。書的種類雖然五花八門,但都是適合本班學生閱讀的書,很多書已經被翻看得很舊了。看著那些書,讓人心中不由得會想,該有多少孩子曾經得到過書中知識的滋養,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啊!
③學科設置
英國的小學基礎教育與我國的比起來要容易、輕鬆得多,特別是數學,無論是難度還是深度都不及我國。所設置的課程除體育、音樂、美術等,主要學科為數學、英語(相當於我國的語文)和科學。如果是教會類學校,還會有學習宗教知識的課程。
1988年英國議會通過的《英國國家課程》中,科學受到高度重視,與英語和數學並列為三大核心課程。政府還規定,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不論他們的性別、民族、社會背景或初始的天資與能力如何,都必須從5歲起就接受科學教育,直至16歲。英國學生在小學二年級和六年級,要通過國家的標準考試,其中必須達到國家標準考試要求的三門課程分別是英語、數學和科學。由此可見,在英國,科學課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課因為受到政府和學校的重視,自然也就會受到家庭的重視,這樣在三方的合力教育下,學生的科學素養之高是可想而知的。其實,英國不僅僅是現代才重視科學教育,而是一直就有著重視科學教育的傳統。國家有著這樣的教育傳統,學生有著這樣的教育背景,也就不難理解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蓬勃興起、曆年來英國的大學能夠培養出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與中國將英語定為全體學生必學外語科目不同,英國學生可選擇學習的外語種類較多,主要有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小學沒有固定不變的某種外語教學,基本上是根據本校的現有師資力量開設相應的外語課程,例如,有一所小學,因為有一位法語很好的老師,所以開了一門法語課,另有一所小學開設有漢語課。小學不僅沒有統一的外語課程規定,而且即使開設了外語課程,也不一定都當作正課上,多數是下午放學以後以課外興趣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生學或不學這門外語多數是由自己興趣決定的。由此可見,除了國家規定課程之外,學校在其他課程的設置方麵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④德育方法
和中國小學課程設置裏有思想品德這一科目不同的是,在英國的課程設置裏是找不出德育課這類課程的,但這並不是說英國的學校教育就沒有德育內容。相反,英國的各科教學中都滲透著德育的內容,從教材的內容到教師的教學,無一不體現著道德教育、公民素質教育。英國人非常注重對孩子進行科學人文精神的教育。英國的科學教材內容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的傳授和人道主義、國家意識的滲透有機結合起來。在英國,教科書不是統一規定的,因此,英國中小學普遍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既要體現科學觀念,又要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除此之外,還要求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他們認為這是對學生進行的最好的人文教育方式之一。在這一點上,與我國對教師的“學為人師,行為垂範”的要求真是不謀而合。
不僅如此,德育還體現在平時對學生的行為管理之中,也是別樹一幟的。如:
Holy Trinity小學的“善良樹”
在Holy Trinity小學教室走廊裏的一麵牆上,有一棵用紙做成的樹,同樣用紙做的樹葉上都寫著字。走過去仔細觀看,就會發現一片片的葉子上寫著的都是孩子們所做的好事。有一片葉子上寫著:Gwen,三年級,幫助她受了傷的同學;另一片葉子上寫著:Kane,六年級,幫助一個迷路的幼兒回到教室裏。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該校用這樣的方法教育孩子們要幫助他人,要做有愛心的人。
⑤教學管理
英國小學生一般上午八點四十五分到校,九點開始上課。英國的教育特別注重個別教育,英國小學的班級都很小,多數班級隻有一、二十個孩子,學生數多的班級也就二十多個學生一個班,在我們參觀的四所學校裏,沒有一所學校有班級人數超過30個的。英國小學的教學也是采用班級授課製,但是他們在充分發揮和利用班級授課製優勢的同時也采取措施彌補其在班級授課製方麵的不足。
第一,課堂教學。
由於崇尚個性的自由發展,英國小學的課堂幾乎看不到教師滿堂灌的現象。一般來說,教師隻利用一、二十分鍾的時間提綱挈領地講一講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剩下的時間要麼是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要麼是各自鑽研或做相關的各種練習,教師則巡回指導、解答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即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問,也可以相互討論,有時還可以出去找輔導老師幫助。在上課的過程中,有孩子進出教室(當然,這是在教師授課結束之後),而且孩子進出教室時無需獲得教師的同意。與我們的課堂相比較,英國的課堂可能更“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