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教學方法——在玩中學(2)(1 / 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過程應該情景化、趣味化,做到寓情於景、寓教於樂。走進英國的中小學課堂真是讓我們受益匪淺:從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出發,貼近學生經驗,創設創造性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索學習,然後通過多方麵的互動,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最終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探究創新的能力。從這一方麵上說,他們在教材的選擇,課堂氣氛的營造及培養學生的創造創新和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麵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值得我們借鑒。

在音樂環境下學習數學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僅要有精確的內容,精湛的形式,精巧的方法,精美的語言,精當的引導和精密的整合,還必須變化有致、和諧流暢的節奏來調度,方能使它像一首優美的樂章那樣,每一個跳動的音符,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悅。

英國的教育體製之所以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體製之一,它的實質在於培養一種思維方式,即開放性、自主性和個性化的思維方式。

溫德希爾小學:把“音樂”引入課堂

在“以教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中,因其模式的陳舊和手段的落後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益的低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許多教育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下麵是來自英國梅克斯伯勒的溫德希爾小學進行的為期一年的“在音樂環境下學習數學”的實驗:

學校把六年級某班的學生分成A、B兩組,一組的學生邊學邊聽背景音樂——莫紮特的名曲,而B組則按常規的教學。學年末測試結果為:A組的教學成績比B組高出勤10%。

得出的結論是:聽音樂(尤其是莫紮特的音樂)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解數學題的速度。

音樂對促進數學的學習真有那麼大的“魅力”嗎?答案是肯定的。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分工各不同。左半球是控製人體右側器官並主管語言與邏輯思維功能。右半球控製人體左側器官並主管立體圖象、音樂藝術和形象思維功能。當右半球受到刺激時,它能快速地把存儲在腦內的信息直觀化、邏輯化,並能激活新的靈感。可見,常常被人們忽視開發和利用的右腦就是發明創造智慧的源泉。難怪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說:“音樂能使人的靈魂爆發出火花”。

在科學史上,很多科學家的創造發明都得益於“魅力”。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原理》就是在美妙的琴聲中誕生的;18世紀的大數學家拉格朗日,在意大利都靈的聖保羅教堂聆聽聖樂時,萌發了求積分極值的變分法念頭;數學家華羅庚的一道道數學難題的解決,與他那把寶貝二胡分不開;“進化論”的創造者達爾文在描繪音樂時說“音樂常使我興奮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問題……”

現在,國內外許多專家都一致認為:音樂是開啟人類智能的一把重要鑰匙。既然音樂對提高人的想象力和靈感思維有那麼重要的作用,那麼為什麼不好好借鑒和利用呢?

自主探究的作文模式

案例一:

上課鈴聲已經響過了,孩子們並沒有規規矩矩地坐好,而是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自由組合,每組的桌子上都擺著孩子們自己喜歡吃的水果。老師並沒有作過多講解,隻是提示孩子們可以從形狀、顏色、大小、味道等方麵去觀察。話剛說完,孩子們就熱鬧開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聞,有的離開位置,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還有的把水果切開,美滋滋地嚐一嚐……往往令老師及孩子們頭痛的作文課也能如此快樂,孩子們能不主動學嗎?

首先,教師打破傳統的整齊的座位編排方式,讓學生自由組合,隨意而坐,這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自由感”,從而營造了一種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這有利於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從而使學生的自主性得以發揮。同時,教師又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實物,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嚐一嚐,這樣給孩子們創設相應的情景,往往可以彌補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孩子們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