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老師正在指導學生看圖作文。第一幅圖:“小黑貓和小白貓在橋上看魚”,第二幅圖:“小黑貓跳下河去捉魚”,第三幅圖:老師別出心裁地隻用一個“?”。孩子們看完第一、第二幅圖後很想知道結果,看完第三幅圖則好奇心難以控製,老師隻給一個“?”,還反問一句:你們說結果會怎樣呢?孩子們的思維想象就好像開了閘的水,滔滔不絕。如此引人入勝的開頭,有幾個孩子不被吸引呢?
在組織教學時,教師有意識地進行留白,即啟發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寓教於樂,在玩中學
案例一:
Weald of Knet女校八年級的數學課
Weald of Knet女校八年級的一節數學課給人印象頗深。其主題是小數和整數的乘除法。全班20人分為6小組。老師講解主要內容和方法之後,學生分組學習:每個小組印發一張有十道相同題目的練習資料,分別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和練習。資料發下後,各小組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約八分鍾後,各組報告答案,每個組都有自己的機會。之後,老師又給每個組布置了相同的6道題目進行提高訓練,學生演算後舉手回答,最後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根據英國教育界評判一堂好課的五條標準,該課氛圍和諧、學生參與程度高、訓練比較有效、目標達成度高。
輕鬆愉快的小組學習是課堂教學結構的特色。課堂氣氛十分輕鬆、自由,有很多遊戲、活動。一般每班20—30人,常常是兩張桌子並在一起,周圍坐3—5個學生,分為若幹組,開展比較充分的討論和交流,老師穿插在小組之間回答學生的問題。從課堂時間結構看 ,課內老師一般不講太多的內容,而是提供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給學生,讓他們通過相互討論,查閱資料或使用計算機等形式主動獲取更豐富的知識。從教學認知結構看,一般是先體驗後結論,按照整體講授、小組教學、個別輔導幾個環節推進。課堂上,無論教師講什麼內容,講到哪裏,學生都可以隨時提出問題。老師總是鼓勵的話語對待學生,尤其對待學困生不厭其煩地指導,並鼓勵他們自己動腦思考,解決問題。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強調對學生人格、心理的重視,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前提是營造輕鬆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消除恐慌、緊張,激發參與意願,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如團體語言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強調學生的“整體人格”,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情感,智能,還要了解學生各種體態反應所傳達的信息,了解本能的自我保護動作和表露學習欲望的神態等等。英國中小學的課堂多半是讓學生圍坐一圈,讓學生能夠對麵的交談,相互有更多的了解,以便增進人際關係,有助於改善課堂氣氛。教師扮演顧問的角色。他們必須理解,體諒學生在習得一種新語言過程中所做的種種努力,使學生們樂意向他們尋求幫助,克服影響學習的消極因素,積極投入學習,發揮出學習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