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英國也較注重課外活動中的德育功能。學校經常組織集體活動,如各種集會、教會活動、各種俱樂部活動、學生會活動等都能促進道德意識。
三、英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與內容
英國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與英國國家的特點和傳統有很大關係。英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國家,輝煌的過去使英國人更趨於保持一種傳統心態,具有傳統保守的特性。在英國的學校中,雖然公立學校已世俗化,但宗教教育課程一直保持至今。學校道德教育仍然主要通過宗教教育課程來進行。英國學校道德教育沒有全國統一的目標,這是因為課程目標通常是由英國各地方教育當局負責製定。而學校又有較大的權力決定各自學校的課程安排,直到1988年的教育改革,英國開始實施全國統一課程。然而,宗教課仍不包括在全國統一課程之列。
英國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標的內容大致為:
1.注重宗教知識和傳統的教育
英國宗教教育是非宗派性的一般宗教教育,根據《協定教學大綱》(Agreed Syllabus)的規定實施。《協定教學大綱》是由地方教育當局任命認可的各宗派、英國國教會、教師團體代表組成的委員會製定。大綱的製定以該委員會一致意見為原則,力求不偏向特定宗派的世界觀。
英國宗教教育注重向學生介紹宗教和精神領域的曆史、內容和觀點,尤其是對英國文化有著深遠影響的宗教傳統知識。此外,宗教教育在很大一部分內容上是關於個人和社會價值觀念的,主要幫助學生理解現代社會中宗教和文化的多樣性,確立個人的價值觀,因而,在國家提出的主要教育目的中也有這樣一條:要使學生理解道德價值觀,尊重不同的種族、宗教和生活方式。
2.注重培養具有理性的和自治的人的教育
在英國學校中,道德教育也較注重培養具有理性的和自治的人。這表現在學校道德教育較強調促進道德方麵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包括使學生掌握各種事實知識、邏輯推理、道德判斷原則等)和提供道德訓練的機會(包括讓學生參與作決定的活動和扮演各種角色)。
英國國家規定的教育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活躍探索的頭腦;能理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理解人類的成就和抱負;能了解現實世界;了解國家、組織和個人之間的相互關係。與此相一致,英國學校普遍使用的道德教育教材《生命線》中提出的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促進成熟的社會判斷力和行為的發展,這種成熟就是要提高個人的素質和能力,一方麵發展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預知行為後果的能力,另一方麵培養學生將習得的知識、能力與道德決定聯係起來的能力,使學生的思想能對行為作理性說明。
3.注重個人品行的培養教育
英國在學校課程的規定中指出: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必須適當地反映社會的基本價值觀。英國曆來提倡培養一種有德性、有禮儀、有學問的紳士風度的人。在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中,也可以看到十分關注個人品行的教育。在英國小學教育目的中規定:鼓勵兒童對文明的興趣和關心;幫助兒童樹立責任感;啟發他們樹立理想;培養他們的情操,能理解並效法生活中最優秀的範例。在國家規定的學校課程中指出:學校道德教育旨在謀求促進正直、體諒他人的行為以及學生對行為和信仰之間的關係具有一種正確認識。
“紳士”教育
一、“紳士教育”源遠流長
早在17世紀後期,英國就開始實施“紳士教育”。它由英國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洛克提出。“紳士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紳士”。這種“紳士”必須是“有德行、有用、能幹的人”。即必須具有上層社會所理解的道德思想與行為;具有開拓資本主義事業的廣泛能力、機敏與自信;具有高貴的文明的禮貌與儀態;具有多方麵的學識,足智多謀。
二、“紳士教育”傳統至今仍有較大影響
根據《英國學校道德教育》一書援引的調查資料,英國學校的品德教育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麵:
1.關於社會意識和公民意識方麵,兒童用一些時間討論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明確社會對個人的要求,知道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正確認識自由與紀律的關係。
2.關於個人和他人的關係,訓練考慮他人,學會正確處理男孩與女孩、窮人與富人、朋友與同事、雇員與工會等之間的關係。
3.關於與就業有關的各種關係。
4.關於商品社會的有關問題,應該幫助兒童理解他所生活的社會的性質,正確認識賺錢與花錢、攢錢與用錢的關係,處理好施舍行為中給予與接受的關係。
5.關於婚姻家庭方麵,在學校品德教育中,應包含這方麵的內容。
6.學習名人,讓兒童有機會了解他們的道德情操,學習他們勇敢、誠實、無私關心他人的一些優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