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高質量教師的培養(3)(1 / 3)

除此之外,“入職與發展檔案”還提供一些供學習者自行選擇的支持性材料, 如答複問題和記錄討論的示範格式、確立目標和行動計劃的範例、入職培訓期間轉校和保存專業檔案的一些小冊子等,同時還對學習者在什麼階段需要這些支持性材料, 以及為什麼需要這些材料做了相當詳細的說明。

三、主要特點

“入職與發展檔案”製度要求每個新教師在入職發展培訓階段保存自己的檔案, 在發展的每個轉折點上總結回顧前一階段的發展情況, 並以前一階段的情況為基礎, 製定出後一階段的發展目標與具體發展方案, 體現了尊重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主動性原則。“入職與發展檔案”的填寫是在全麵分析新教師的情況, 並參考職前導師的評價的基礎上, 由新教師本人和入職培訓指導教師共同完成的, 因此又體現了合作的原則。此外,“入職與發展檔案”不特別強調某一個階段的發展, 而是要求對每個階段的發展都不容忽視, 注重教師專業發展的長期性與連續性。

英國合格教師專業標準與職前培訓要求

《英國合格教師專業標準與教師職前培訓要求》是由英國教師標準局和英國師資培訓署在2002年頒發的一項重要文件,旨在提高教師的專業標準。它取代了1998年英國教育就業部頒布的第四號文件(《教學:高地位、高標準——教師職前培訓課程的要求》),與後者一樣具有法定地位。此文件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教育大臣標準,這是受訓教師在獲得合格教師資格之前必須要達到的標準;二是對教師職前培訓的提供者和教師資格授權人的要求。

一、合格教師的授予標準

受訓教師要獲得教師資格,必須要達到合格教師的授予標準。標準包括三部分:1)專業的價值觀和實踐,這部分標準源自全國教師協會所製定的法規,它規定了教師應具備的態度和承擔的義務;2)知識和理解,這部分標準要求新入職的合格教師在他們所教的學科中具備自信心和權威性,把握學生的進步,明確自己所要獲得的知識;3)教學,這部分標準涉及到教師計劃、監控、評估的技能,以及教學管理和班級管理等內容。

(一)專業價值觀和實踐

這方麵標準的要求包括以下幾點:

1.教師對所有學生都抱有高的期望,尊重他們的社會、文化、語言、宗教和種族背景;並且承諾提高自己的教育成效。

2.教師始終以尊重和體貼的態度對待學生,並關注他們作為學習者的發展。

3.教師希望學生擁有某些積極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他們首先應身體力行。

4.教師應理智地、有效地與學生家長以及監護人進行交流,明確自己在學生學習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學生活動中的權利、責任和興趣。

5.教師能為學校共同生活出力,分擔學校共同生活的責任。

6.教師了解其他教職員工和專家為教與學所做的貢獻。

7.教師可以通過評價,通過從他人有效的實踐中學習來改進他們自己的教學。教師要有專業發展的動機,並且能為自己的專業發展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

8.教師知道與他們責任有關的法定的基準,並在此範圍內行事。

(二)知識和理解

這方麵標準的要求包括以下幾點:

1.教師對自己將所教的學科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和深刻理解。對那些將來要教中學生的教師而言,這些知識和理解應建立在一個與其學曆水平相當的標準上。根據教育對象年齡階段的不同,具體包括:1)對於教授基礎階段的教師來說,要知道並且理解QCA(資格及課程授權署)/DFEE(教育就業部)的基礎階段課程指導(Curriculum Guidance for the Foundation Stage)中所提出的目標、原則和學習領域以及早期學習目標;對於教授幼兒園小班兒童的教師來說,要知道國家計算與讀寫素養策略(National Numeracy and Literacy Stategies)中陳述的基準、方法和期望。這裏的學習領域包括六個方麵:曆史和地理、體育、信息通訊技術、藝術與設計或設計與技術、表演藝術和宗教教育。2)對於教授第一階段(5—7歲)和(或)第二階段(7—11歲)的教師來說,要知道並且理解每一項國家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中的核心科目課程,以及在國家讀寫與計算素養策略中所提到的基準、方法和期望。3)對於教授第三階段(11—14歲)的教師來說,要知道並且理解有關的國家課程研究計劃(National Curriculum Programmes of Study),對那些教授一門或多門核心科目的教師來說,要知道並且理解由第三階段國家策略所提出的相關的基準、方法和期望。所有第三階段的授課合格教師都知道並且理解國家課程所提的對跨學科課程的期望,並且熟悉由第三階段國家策略裏陳述的指導內容。4)對於教授第四階段(14—16歲)以及16歲後階段的教師來說,要知道在學校、大學以及工作環境中14到19歲這一階段學生發展的方向。他們熟悉由資格及課程授權署和國家資格基準所明確規定的關鍵技能,並且了解他們本學科的進展情況以及本學科的資格範圍。他們知道如何將具體的課融合到學生的課程框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