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談吐的機智、幽默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優越的使命感。就是伊頓人的基本素質。
六、傳統、優質教育的魅力
伊頓公學是個很傳統的地方,即使在英國——這個好像已被世人確認為是“守舊”的典型,但也絕對是個“冥頑不化”的另類。在今天,恐怕隻有伊頓仍保留著隻收男生的傳統,他們的學生人數永遠“奇怪地”固定在1480名,年齡一律要求在13歲到18歲之間。學費更是貴得驚人,每年4萬多英鎊。但即便如此,想來這裏上學的人還是擠破頭。英國有些名門望族,為了讓子弟能進入伊頓讀書,當男孩出生,領得“出生證” 時,即向該校報名,12歲後就憑此入學。
家長和孩子們對伊頓公學趨之若鶩的一個原因是,學校有超級優秀的師資隊伍,有配套完善的高品質教學設備,但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而學校的真正“魔力”是:
——輕鬆進名校。牛津或劍橋這樣的大學有多難進,眾人皆知。但對於進入伊頓公學的學生來說,他們當中半數以上的人都可以進入牛津或劍橋深造。進入伊頓公學,就等於一隻腳已經踏入了牛津或劍橋。
——播下權勢的種子。伊頓公學的畢業生,身上都打著“精英貴族”的標簽,不論政商各界,都是領軍人物。也就是說,伊頓公學的畢業生的身份,是進入上流社會的通行證。
——鑽石級人際關係網。人們最關注的,還是進入伊頓公學所能發展的廣泛而有用的人脈關係。那裏彙聚了達官貴人的子弟,而且學校一直致力於增強學生凝聚力,有了這樣的校友會,等於為以後的發展鋪墊出了一條金光大道。
七、廣泛的人脈關係和聚合力
伊頓公學桃李滿天下,畢業生分布世界各地,培養的人才,遍及各行各業。有從政的,有搞工商、金融的,有做研究學者的,也有從事影藝事業的。如已故大影星勞倫斯·奧立佛,便是伊頓學生。參加校慶的,常常有議員、貴族以及著名的畢業生。有時候,女王、親王、王子們也來參加盛典。校友不用參加校友會或校慶活動,也可以隨時隨地相遇。雖素昧平生,但隻要提起伊頓,大家就會從口袋裏拿出校友名冊來,經核對姓名,便馬上成為一見如故的老朋友。在這樣優良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傑出學生,首當其衝地成為了英國、美國等國家的各大高等學府招生的首選對象,而這些學府也以招入伊頓學生為榮。比如劍橋和牛津就提供了讓伊頓畢業生直接進入他們大學深造的機會。
八、傳統標識的黑色校服
除了教學嚴格以及高素質學生以外,伊頓公學還以古老傳統和非常特別的校服而聞名。伊頓校服最早是喬治三世去世時人們為悼念他而穿的,後來卻成為學校的校服——黑色燕尾禮服,襯著白色高領恤衫。在校園裏還是經常可以看到穿著19世紀的紳士服裝的學生們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打木球,甚至在周末都運動不止。莊重的黑色燕尾校服,各項傳統的英式體育活動以及優秀的專業師資隊伍和高品質的教學製度,無一不體現出伊頓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學生頭上那頂傳統黑色高帽可以不戴了;學生在課餘時間,也可以穿著好像牛仔褲等便裝遊逛了。但每年6月4日伊頓公學的頒獎典禮這一天,青少年個個穿上黑色燕尾服,胸前衣領飾孔上綴著藍色康乃馨或牡丹,引領學生家長檢閱學習成績展覽,出席感恩崇拜,然後觀看伊頓船隊在泰晤士河上遊行的盛況。
九、與時俱進的教育變革
在這個精英領導的年代,伊頓公學成為“英國貴族”的代名詞。它也是陳腐、傲慢和無能的象征。自1440年建校以來,學校一直致力於教導青少年學生如何做一個高貴的人。現在,學校為這種教育注入了新的內容:弱化等級觀念,更具競爭精神,更具全球化精神。據美國《時代周刊》報道,學校的努力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不朽特權風光不再,敞開大門廣納英才。而伊頓學生仍認為,自己經過伊頓的教育訓練,舉止優雅,談吐不俗,神氣自信是自然的。
——學生形象的變化。如果說美國式教育以老師上課把腳蹺在桌子上、學生可以隨便吃東西出名,那麼伊頓所代表的英式傳統,則是以它出奇的嚴格確立風範。但在一些畢業生眼中,僵化古板卻成了學校形象的代名詞。麵對世人的種種指責,伊頓公學形象的逐漸下滑,該校校長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力求塑造“新伊頓人”。
由極度自傲轉向謙遜國際化是重要的變化。一直以來,大眾對伊頓學生有很多負麵評價。弗雷明在書中介紹了伊頓形形色色的學生,聖人、罪人、英雄、小醜、無賴、騙子和惡棍,但他們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極度自信。不過現在的伊頓已經迎來了一個好時期。從這裏走出的學生常常表現出內斂、平靜且親切的氣質,而非高傲、咄咄逼人。如今的伊頓公學“更開放、更多樣化、也更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