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獨特的學校管理(5)(1 / 2)

——課程設置緊跟潮流。伊頓公學是一間古老學府,學校管教素以嚴格見稱,學科比一般中學較深,而且學生必讀古典文學。近年來,伊頓趕上世界潮流,對數理和語言科頗為重視,學生們不但學習數學、經濟、音樂、藝術、物理、生物等課程,還有頗具規模的理化實驗室及現代語言室,學生必須兼讀一門外文。學校開設中文課後,許多學生每個學期都選修這門課。學校裏劇團經常排練不同的劇目,學校還經常舉辦各種體育比賽,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項目。

——高額獎學金助平民化。伊頓公學的學費額為全英第二高,使窮家子弟望而生畏。所以該校的第一項改革,首先是特設助學金,獎勵勤奮好學而繳納不起學費的優秀學生進入該校讀書。其次,現在伊頓公學還向外國學生開放,以改善伊頓的國際形象。全校1,270名學生中,有50名是外國人。第三,是為高年級學生增設俄、日等外語課程。

本世紀伊頓公學的嚴格中出現一些應時的變化是,學校的教學方法推陳出新,不拘一格,鼓勵教師大力發展自己的教學風格,因材施教。另外,從2003年9月開始,校方已經要求每位學生都要自己配備一台電腦,從而更好地配合校方網絡教學的要求。在意識形態方麵,近年來,伊頓公學還任命了第一位伊斯蘭阿訇,因為每年在伊頓公學就讀的海外學生中有很大一批來自中東和阿拉伯國家,以滿足這些學生的宗教需求。

導師製。在伊頓公學,入校後,每名學生都獲分派一名導師,專門負責監督學業進度以及品德與社交方麵的發展。每周,學生們都會以小組方式接受一次輔導。當學生開始進入大學預科階段時,他可以選擇一名新的導師,專門輔導主修學科。每一個班級大約有20名學生。隨著升級,學生可自行選科,班級的規模也會隨之縮小。

英國小學管理的特點及其啟示

一、英國小學管理體製改革

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頒布以後,學校的內、外部領導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為突出的就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教育局管理權限的重新分配和學校管理團體與校長管理權力的重新分配。具體表現在,中央和學校本身管理權限的增加,地方教育局對學校控製的減少;學校的自我管理加強了;學校管理委員會參與課程決策的權限減少了;校長日常管理的責任增加了,而決定本校課程的權力減少了;教師自己決定課程內容的權力減少了,課程負責人的協調責任增加了,等等。改革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改變以往的管理模式,使學校管理更加科學化。這些改革一方麵符合世界教育發展潮流,另一方麵也體現了英國的特色。

英國小學的管理體製是管理委員會控製下的校長負責製。管理委員會是學校的最高決策機構,校長是學校的最高行政負責人。依照《1988教育改革法》,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多少因學校的大小(指學生數量)和受資助的性質不同而有所不同。管理委員會的主席一般是從地方教育局任命的代表中產生,教師代表和父母代表采取自願申請原委員會投票選舉的辦法產生,任期一般為4年,到期後可停止申請或繼續申請進入管委會。1986年教育法的頒布賦予了管理委員會在決定學校課程方麵很大的權力,因為以往的英國小學都是由校長或教師決定應該教什麼。時隔僅2年,《1988 年教育改革法》在首次推出國家課程的同時,大大減小了管理委員會在參加學校課程設計方麵的權力。政府通過立法不斷調整管理委員會在參加學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責任,其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理順中央、地方、管委會和校長之間的關係,合理地分配管理的權力,使學校管理更有效,更有利於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英國小學管理的主要特點

1.管理模式的特點

萊斯特大學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湯尼·布什(Tony Bush )教授等在其所著的《教育管理模式》(1996)一書中將西方的教育管理模式概括為六種:(1)正規模式;(2)政治模式;(3)民主模式;(4)主觀模式;(5)模糊模式;(6)學院模式。那麼,英國小學的管理是一種什麼樣的模式呢?從實踐的角度看,正規模式、民主模式和學院模式似乎運用的更多一些。英國小學的管理模式雖然多樣,但依法管理,按照目標和計劃管理。 學校製定的各種計劃及管理策略足以說明這一點。與此同時,校長與教師在管理過程中的協調,管理委員會對父母意見的征詢,管理委員會代表的廣泛性等,又充分體現了教師和父母參與管理的特點。可以說,英國小學的管理實踐更多地體現了正規模式和學院模式結合的特點。因為正規模式強調管理的計劃性和高層管理人員在決策中的權威性,在這樣的模式中,決策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委員會和校長的意圖是舉足輕重的。而學院模式則更重視下屬人員參與決策及其與高層管理人員的協商。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中,決策往往是自下而上的,教職工的意見是很受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