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跨欄運動近年來發展較快,特別是女子100米欄,福建選手劉華金在第六屆全運會上以12秒89的成績刷新了台灣名將紀政保持了十多年的亞洲紀錄,1990年北京亞運會上提高到12秒73。1993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全動會上,天津選手張瑜創造了該項目12秒64亞洲新紀錄。李彤保持著13秒68的男子110米欄亞洲紀錄。
場地越野——障礙跑
障礙跑是長跑與跨越障礙相結合的運動項目,最旱起源於英國。19世紀初,英國有人設想把越野跑搬到運動場上來,於是,運動場上出現了籬笆、柵欄、水坑等人工障礙物。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上,障礙跑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但直到1954年才確定跑道上設置五個障礙架和一個水池,全程為3000米的規則。
障礙跑體力消耗很大,為了節省體力,跨欄方法一般都采用踏上跳下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速度較慢。體力好的運動員,為了節省時間,一股是前程采用跨欄跑的方法跨越障礙欄架,後程采用踏上跳下法。
3OO0米障礙跑目前的世界紀錄是肯尼亞選手摩西·基普塔努伊1992年創造的,成績是8分02秒08。
“田徑四重奏”——接力
接力是田徑比賽中唯一的集體項目,是由四個人分跑相同的距離,通過接力棒的傳遞,把集體的努力引向勝利。
接力起源於非洲土人搬運貨物的遊戲,傳入歐洲後,人門把幾十公斤重的貨物簡化成一根小木棍,這便是今天比賽中使用的接力棒。接力成績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每個隊員的奔跑速度,更取決於隊員之間密切的配合和傳接棒的技術。
接力的項目繁多,除正式比賽設置的4×100米和4×400米外,還包括群眾體育活動中常見的團體接力、迎麵接力和異程接力等。
1977年1O月,世界上人數最多、距離最長的接力賽,在挪威的特隆赫姆舉行,有1607人參加,全程近1萬公裏。
徑賽之王——馬拉鬆
馬拉鬆原是希臘首都雅典近郊一座小城的名稱。公元前490年,1萬多雅典人在這裏與波斯帝國的10萬大軍展開決戰,結果大敗波斯侵略者。為了盡快把這一振奮人心的喜訊報告給雅典城內憂心忡仲的居民,軍隊指揮官就派了一位名叫菲力比斯的戰士去報喜。菲力比斯從馬拉鬆一直跑到雅典城,當抵達雅典時,他已精疲力竭,麵對盼望已久的人群,他高呼:
“歡樂吧,我們勝利了!”隨後便倒地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愛國戰士,在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上,特地安排了一個長跑比賽,並定名為馬拉鬆,以菲力比斯跑過的路程為比賽距離,約42公裏。1920年,重新測量了這段距離,確定為42公裏195米。從此,世界各地的馬拉鬆比賽都采用這個長度。
當今世界上馬拉鬆比賽名目繁多。我國自80年代起舉辦的北京國際馬拉鬆賽,已被列為世界十大馬拉鬆賽之一。
馬拉鬆賽開始時僅限於男子參加,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後,一名35歲的希臘婦女斯塔瑪西亞不相信女人跑不下來,硬是作了一次嚐試,結果用了5小時30分跑完全程,開創了女子參加馬拉鬆賽的先河。1984年的第23屆奧運會,女子馬拉鬆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目前這項最好成績為2小時21分06秒,是挪威名將克裏斯蒂安森1985年創造的。我國的女子馬拉鬆水平已居亞洲領先地位。1993年在天津舉行的第七屆全運會馬拉鬆決賽中,王軍霞以2小時24分07秒的成績創造亞洲最好成績。
似跑非跑的競走
競走和賽跑雖則都屬徑賽項目,但有著明顯的區別。賽跑時,運動員雙腳可以同時離地,而且腳從著地到離地的過程中膝關節是彎曲的。
而競走時,運動員的腳跟應先與地麵接觸,單腳支撐與雙腳支撐相互交替,即在競走的過程中不許兩腳同時騰空;同時,不論單腳支撐和雙腳支撐,或腳從著地到離地時,膝關節都不許彎曲,看起來似跑非跑。
競走起源於英國。1867年,英國舉行第一屆競走比賽,在這以後的幾年裏,最著名的競走運動員是美國的惠斯通,他在26天內走了2413公裏,平均每天行程93公裏。
在1908年的奧運會上,競走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當時距離是3500米和10英裏。以後,競走比賽的距離幾經變化,直到1956年才正式固定為男子20公裏和50公裏兩項。女子競走現在得到國際田聯正式承認的比賽距離為5公裏和10公裏。
自1908年競走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之後的60多年間,各項比賽的冠軍幾乎都被歐洲人囊括。尤其是70年代德國的坎寧貝格,竟一人獨占競走的全部四個世界紀錄,在田徑運動史上創下了奇跡。1976年,墨西哥運動員包蒂斯塔在20公裏競走比賽中,第一次從歐洲人手中奪得世界冠軍,從那時起到現在,墨西哥一直是世界競走的強國。女子競走目前以東歐、澳大利亞和中國為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