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紀錄為:男子82.76米,女子70.42米。
世界第一運動——足球
足球有“世界第一運動”之稱。有一次球王貝利去尼日利亞賽球,當時這個國家正打內戰,交戰雙方為此停戰兩天,可見足球之魅力。
足球比賽場地呈長方形,除世界杯足球賽決賽階段比賽為105×68米外,一般長為90-120米,寬45-90米。球門兩柱內側距離7.32米,橫木下沿距地麵2.44米,門寬正好是高的三倍。
50年代以來,世界足球運動經曆了三次革命性的變革。1953年匈牙利人運用四前鋒製(二三四陣形),突破了沿用了20多年的WM式傳統打法,開創了以攻為主的局麵,震動了世界足壇。五年以後,巴西人在技術、技巧上又有新發展,並創造了攻守趨於平衡的四二四陣形,確立了後衛踢法的新體製。此後出現的四三三式及其變體,基本特點都與四二四式相同,隻是在力量分配上更側重於防守。第三次變革出現在70年代中期,荷蘭、聯邦德國、波蘭等隊創造了全攻全守的打法,即一個隊除守門員之外的10名隊員都有進攻和防守的職責。這一戰術打破了陣式對隊員的束縛,充分調動和發揮隊員的積極性和才能。同時對隊員在身體素質、技術、戰術和意識品質、戰鬥作風等方麵提出了更高要求。
足球運動於1900年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1904年成立國際足球聯合會(FIFA),1930年起舉辦世界足球錦標賽(後稱世界杯足球賽),每四年舉辦一屆。從第一屆到現在,都是由歐洲和南美的足球勁旅分享“雷米特杯”。中國足球運動雖然早在1910年的第一屆舊中國全運會上就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但迄今與世界足球強國相比差距仍很大。1987年我國第一次獲得參加奧運會決賽階段比賽資格。
足球運動要求勇敢、頑強、機智,既有速度,又有耐力,有很高的鍛煉價值。為了廣泛開展少年兒童足球運動,我國提倡小足球運動。它的場地較小,球比成人用球圓周小14-15厘米,重量輕116一143克。每隊各7人上場比賽。小足球運動孕育著趕超世界足球水平的希望。
巨人的對抗——籃球
籃球運動始於1891年,由美國教師奈史密斯所創。這年冬天,奈史密斯為不使學生受寒冷天氣影響,能繼續在室內開展有益的運動,將兩隻籃子分別釘在健身房的牆上,然後讓學生用球向籃子裏投,以投進多少決定勝負。不料這一遊戲竟大受歡迎,幾經演變,便成了今天風靡世界的籃球運動。
籃球運動誕生時,沒有競賽規則。比賽時上場人數不限,時間也無具體規定,隻要誰先達到預定的分數即為勝利。1892年,為限製粗暴搶球的犯規動作,才製訂了13條簡單的規則。
在以後的一個世紀中,至少經過了15次以上的重大修改,才形成了今天的籃球規則。
1896年首屆現代奧運會上就將籃球列為表演項目。1932年成立了國際業餘籃球聯合會。目前國際籃聯已擁有150多個會員國。據統計,在154個國家和地區有約1.4億多籃球運動員。
當今世界籃球運動優勢在歐美,其中尤以美國為最強。我國男籃最好成績是世界錦標賽第九名,女隊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獲第二名。
為適應在少年兒童中開展籃球活動,我國從50年代開始在一些城市開展小籃球活動。
小籃球的場地、用球和籃圈都比成人用的要小、低、輕。小籃球是1948年開始在國際上興起的,現在已有相應的競賽規則和世界性的比賽。
空中攻防戰——排球
“排球”的英文意思是空中擊球。由於比賽時運動員按排站立,所以在我國稱排球。它起源於美國。1895年美國人威廉·摩根創造了一種遊戲,人們分站在網球場球網兩側,用籃球內膽之類的球托來拍去,擊球次數不限。這可以說是排球運動的雛形。
我國排球運動始於1905年,最早每隊上場16人,前後站4排,每排4人;1923年遠東運動會改為3排、12人;1927年又改為9人。9人製排球在我國流行了很長時間,直到1950年才改為目前的6人製。
我國排球運動的水平,經幾代人的努力直至50年代中期以後才有了迅速的發展。1977年8月,我國大學生女排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戰勝蘇、美等強隊,取得7戰6勝的好成績。
9月,我國青年男、女排球隊參加第一屆世界青年排球錦標賽,雙獲亞軍。11月,在日本舉行的世界杯賽上,我國女排勝日本、古巴等隊,獲第四名;男隊勝南朝鮮、巴西等強隊獲第五名。表明我國排球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