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操
團體操屬宣傳表演性的體操項目。它是一種綜合性的集體表演形式的體操操練。
團體操多根據每次表演的具體要求編排,沒有固定內容。一般以徒手體操和持輕器械以及技巧、舞蹈等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各種造型、動作和隊形組成各種圖案,配以不同顏色的服裝道具、看台背景和音響效果進行表演,具有明確的主題思想、藝術性和突出的體操特點,並且富有民族性。
1987年我國第六屆全運會開幕式上的大型團體操《淩雲誌》,曾被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梅羅德親王稱為:以前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團體操和背景畫麵。《淩雲誌》由“迎賓”、“自豪”、“希望”、“拚搏”、“騰飛”五場操組成。參加表演人數14萬多人。背景畫麵共有32幅,總麵積達86萬多平方米。《淩雲誌》通過一個個壯麗的畫麵,表現了我國人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未來的滿懷希望,展現了為中華騰飛團結奮鬥的淩雲壯誌,給人以一種力與美的藝術享受。
鞍馬和跳馬
在競技體操中,最古老的器械之一是鞍馬和跳馬。它們的大小、高度、形狀幾乎完全一致,隻不過鞍馬比跳馬多兩個木環。比賽項目鞍馬隻有男子,跳馬則男女都有。
早在公元400年左右,就有人用木馬進行軍事訓練。18世紀末期,德國人首先將馬上的馬頭和馬尾去掉,並在木馬上蒙了牛皮作“擺動”練習。1804年木馬上的馬鞍被換成了鐵環,形成了現代鞍馬的雛形。以後再發展就是用木環替代鐵環,就更接近今天的鞍馬了。後來在障礙體操的影響下又開始在鞍馬上作支撐跳躍練習,這就是跳馬。於是鞍馬又變成了兩用器材,兩個木環也改成可以卸的了。
鞍馬是體操中最典型的動力性項目,要求在支撐麵較小的條件下,在運動中維持重心的穩定,不停地用兩臂在馬的各個部位,向縱橫兩個方向做各種轉體、移位、交叉、全旋等動作。
現在,鞍馬動作部位增多,除“托馬斯”全旋(兩腿前後交替上下起伏的大分腿全旋)增加轉體和移位難度外,又出現了倒立部位的移位轉體和下法,使鞍馬動作向立體化發展。中國體操運動員樓雲被稱為“跳馬王”,他的跳馬“前手翻轉體180度後空翻”和“屈體前空翻轉體540度”等高難動作,在多次世界大賽中獲得冠軍。
吊環
當1842年德國的施皮斯做成現代第一副吊環時,運動員隻能做一些擺蕩動作和簡單的懸垂、支撐練習,碰到要做單臂動作時,腳和手是搭掛在繩索上進行的。
如今,吊環動作完整而複雜,由擺動動作、用力和靜止動作交替組成。在完成動作過程中,除要求兩手握環外,身體的其他部分不能與環或皮帶接觸,以環不擺蕩為優。近代吊環動作的最大特點是直臂化,即全套動作都采用直臂完成,如直臂直體慢起倒立、倒十字等。這樣,在加大動作幅度的同時,動作的難度和力度也大大增加。
中國吊環項目居世界領先地位。李寧曾獲第23屆奧運會吊環冠軍。他表演的直臂直體慢拉起成正十字的動作被命名為“李寧正吊”。
單杠
單杠運動的曆史可追溯到近一百萬年前的原始人時代,當時人類還保存著猿猴攀援樹枝懸臂搖動的技能。
世界上第一副單杠是在1812年出現的,它受西歐雜技表演啟發而成。那時的單杠運動非常簡單,評定單杠動作好壞的僅僅是以打圈的多少來衡量。以後才有各種上杠動作及轉體、變換半徑的回環和各種騰越、空翻轉體等動作。
在近代體操中,發展最快的要數單杠,現在已發展到一千餘個動作。僅單臂旋轉動作中就有手正握、反握、扭臂握等多種,以及一邊轉體一邊變換身體姿勢和空翻後再抓杠等。由於現代單杠具有動力足、位置高、空間大的優越條件,因此對下法也極為講究。
中國的單杠運動以動作幅度大,難新驚險而居世界前列。童非獲23屆奧運會單杠冠軍。1989年10月,在第2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上,中國新秀李春陽奪得冠軍。
雙杠
相傳,雙杠原是德國人在練習鞍馬時為提高手臂支撐力而創製的輔助器械。19世紀初才逐漸成為具有自身特點的運動項目。
一套雙杠動作是由各種回環、屈伸、倒立、轉體、騰越與空翻等組成。整套動作要求以擺動與騰空為主,杠上動作與杠下動作穿插。
雙杠傳統的難度動作有前擺轉體180度或360度成倒立,後空翻成倒立等。後來又出現了幅度更大、轉體度數更多的新型動作,如“特卡切夫騰越”(分腿向後高騰越)、“貓跳”(屈體轉體高騰越)和大回環等。
中國雙杠運動以編排新、難度高著稱。李寧、童非、樓雲等都曾多次在世界大賽中奪取金牌。1980年10月,在第25屆世界體操錦標賽上,中國19歲的小將李敬又獲雙杠冠軍。
高低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