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傷
身體被鈍重的體育器械打傷稱為挫傷。體育器械打擊到身上時,受傷部位的皮膚往往隻有輕微的損傷,甚至好象完整無損。而皮膚下麵的組織(肌肉、韌帶、血管)可能發生與重度扭傷相同的損傷,如內出血、肌肉纖維撕斷等。挫傷的急救方法與扭傷相同。
鼻出血
鼻部受到外力打擊(體育器械碰在鼻部或其他人的手臂碰在鼻部)時,鼻內的血管破裂,可能發生相當嚴重的鼻內出血。鼻出血的病人,須暫用口呼吸,以預防因鼻部的呼吸運動而使出血程度加重。同時頭要向後仰(可使傷者坐在椅上,頭後部放在椅背上),在鼻部放置冷水毛巾。如果出血還不止,可用凡士林紗布卷塞入出血的鼻腔內。這樣一般就能很快把血止住。
腦震蕩
頭部受外力打擊碰在堅硬地方時,顱腔內腦組織的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受到過度震動,稱為腦震蕩。
根據受傷後症狀的反應,腦震蕩可分為三度。
(一)輕度腦震蕩:受傷後,隻有短時間的(有時隻有幾秒鍾)頭暈眼花,眼前發黑,沒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
(二)中度腦震蕩:受傷後可能發生數分鍾甚至一小時的昏迷。大部分病人在清醒後有頭暈頭痛現象,數日或更長的時間不消失。
(三)重度腦震蕩:昏迷的時間在一小時以上,有的病人數日還清醒不過來,清醒後頭暈頭痛很重,記憶力下降。
中、重度腦震蕩痊愈後,常常遺留“腦震蕩後遣症”,除經常頭痛外,記憶力大大減低。
在急救時,對輕度腦震蕩病人,應立即停止鍛煉,安靜臥床休息,1-2日後如無其他異常征象(如頭暈頭痛),即可參加學習。但在受傷後一周內最好不參加劇烈的體育鍛煉。中度及重度腦震蕩,如急救時傷者仍處於昏迷狀態,應把病人仰臥在平坦的地方,頭部微墊高,並盡快地送醫院診治。在運送途中要避免病人身體受劇烈震動。
骨折
骨骼是人體各組織中最堅固、最富有彈性的組織。一般不容易受損傷。但遇到突然的強大外力打擊時,或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猛烈收縮時,也可能會發生損傷。
骨的損傷稱為骨折。骨受損傷後,如損傷處完全分離,稱為完全骨折;損傷後沒有分離而隻有部分骨受損傷時,稱為不完全骨折。
輕微的骨折隻在骨骼上出現一條很不明顯的裂紋,醫學上稱為骨裂,這種骨折隻有用x光把骨象拍照下來,仔細觀察才能看出。這種骨折在急救時是很難觀察出來的。明顯的骨折症狀是傷部變形,肢體活動功能喪失,劇烈疼痛,內出血很嚴重。
發生骨折時,當場的急救對骨折的愈合和將來肢體的功能有很大關係。如急救方法不正確,不但可能加重骨折的程度,還可能造成愈合後肢體變形。
骨折的急救步驟如下。
(一)先除去壓在傷者身上或阻礙搬移傷者的障礙物。把傷者的身體放平,在移動傷者時動作要緩慢輕柔。
(二)傷者因劇烈疼痛及流血過多,可能發生外傷性休克。外傷性休克的症狀是病人麵色蒼白,流冷汗,脈搏細弱,血壓很低。預防休克首先要使傷者身體溫暖,要用毯子或棉被等將傷者身體蓋好,給傷者飲用熱茶、熱糖水或溫開水,使用止痛劑鎮痛。然後送醫院處理。
外傷性關節脫位
由於暴力作用(如突然跌倒、外力過度牽引或暴力打擊等)使關節的關節麵失去正常的相互聯係,稱為外傷性關節脫位(又稱脫臼)。
在關節脫位時,本人往往能聽到關節內有碎裂聲;脫位關節劇痛;關節功能喪失不能活動;關節變形,由於關節的位置改變,正常關節隆起處塌陷,或平常窪陷處隆起或突出;肢體變長或縮短等。
外傷性關節脫位的急救方法是先止痛和抗休克(具體措施與骨折同),然後迅速用夾板、繃帶固定脫位變形的傷肢,盡快地送到醫院處理,爭取早期複位。關節脫位的整複,應由骨科醫生進行。沒有整複技術和經驗的人,不可隨意做整複手術。否則會引起更嚴重的損傷,影響功能恢複。
重力性休克(或稱一時性腦貧血)
重力性休克是參加體育鍛煉者心髒血管係統暫時性機能失調的現象。這種現象較多的是發生在賽跑的時候。在中、長跑跑到終點時,如果突然停跑,幾乎都要發生輕重不同的重力性休克。